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昌群众“老有颐养 病有良医”
□本报记者 冯若冰

       11月3日至4日,跟随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德昌,其实实在在的医疗变革,改变了我对县域健康服务的固有认知。从乡镇卫生院里远程诊疗系统架起的“云端桥梁”,到康养社区中智能设备的全天候守护;从中医适宜技术走进田间地头的实践,到慢病管理精准落地的民生温度,德昌正书写着“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的民生答卷。

       为期两天的采访中,“下沉”与“融合”是高频词。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紧密型医共体的纽带下沉基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康养深度融合,艾灸、推拿等传统技法搭配智能康复设备,既守住了传统的养生智慧,又契合了当代人的健康需求。县域健康服务不必一味贪大求全,关键在于找准群众痛点,用技术赋能破解资源不均的难题,用服务暖心化解就医奔波的焦虑,便能织密一张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网。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持续推进健康服务“常下乡、常在乡、常惠乡”,越来越多的医疗专家走出城市医院,走进高原村寨、田间地头。义诊现场,百姓们拿着检查报告主动咨询科学诊疗方案的多了,围着专家追问日常饮食、运动防护知识的多了。曾经“小病扛、大病拖”的旧观念逐渐淡化,“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当健康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当医疗保障从“应急救治”向“常态守护”延伸,当优质资源从“集中城区”向“全域覆盖”下沉,群众的幸福感有了坚实的健康支撑。健康守护,从来不是冰冷的医疗设备与政策条文,而是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需要时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