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走进德昌,记者探访当地医疗发展现状
织密健康保障网 实现“医养”双升级
□本报记者 冯若冰

     “今天专家耐心问了我的症状,还给了具体建议,提醒我要定期筛查,这些专业指导让我心里更踏实,卡莎莎(谢谢)。”11月4日,在凉山州德昌县举行的全国“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现场,彝族群众吉木尔洛拿着诊疗单表达着感谢。

       11月3日至4日,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暨媒体采风团走进德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医护人员为当地群众提供惠民义诊、健康咨询、合理用药和科普教育等健康服务。记者跟随专家团队走进德昌进行探访:从即时诊疗到长期守护、从疾病治疗到康复管理,一幅“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的民生画卷正在德昌逐步铺开……

       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15分钟生成诊断报告

       基层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网底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群众就医的便捷度与获得感。“以前做CT检查要跑县城,现在在镇上医院拍了片,15分钟就能拿到县医院专家的诊断报告,太方便了。”在德昌县麻栗镇中心卫生院,刚做完检查的村民王大爷对记者说。

       记者在该院看到,患者完成CT检查后,德昌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借助远程诊疗系统,仅需15分钟即可生成诊断报告。据了解,该院依托医共体总院平台,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互通共享,实现了心电、影像、远程会诊等多项业务的实时协同,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精准诊断与服务。

       作为四川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这家依托德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今已配备德昌县乡镇卫生院唯一一台CT、全州首个乡镇卫生院5A级数字化接种门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跃升。

       而在公卫服务领域,该院的5A级数字化接种门诊实现常规疫苗全覆盖、常用二类疫苗基本配齐,通过网上预约、现场排号等数字化手段,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健康免疫屏障。

       专业人才的下沉,进一步填补了基层医疗的服务空白。作为全县乡镇卫生院首个研究生,执业医师蒲鑫鑫将消化内科专业知识带回了家乡。“当地居民常患胃肠道疾病,我正在推动医院开展无痛胃镜、肠镜检查及治疗。能把外面学习的知识带进家乡,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服务转向健康管理

       社区增添智能康复设备

       如果说基层卫生院解决了“就近看病”的问题,那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则进一步回应了群众“看好病、管健康”的需求。德昌县德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经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深刻变革,智能化康复中心的建设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原来脑卒中康复要去上级医院,现在社区医院就能做。”德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银花向记者介绍正在建设的智能化康复中心。作为全省首批50家智能化康复中心试点单位之一,中心已建成600余平方米的康复区域,后续将引入上下肢机器人、“天轨”等10余种智能化康复设备,配备20名医务人员,预计11月底正式投用,可为脑卒中、术后患者、老年患者及残疾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康复方案。

       德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中医药服务与健康管理深度结合。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中,中心探索出“防、治、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小病在社区、大病不出区、康复回社区”成为现实。

这种“预防—治疗—康养”一体化的服务理念,在德昌县中医医院体现得更为充分。“我们将中医药特色技术全面融入养老服务,通过康复干预、慢病管理、心理疏导、体质调理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化健康管理。”该院党委书记付勇介绍,医院已系统化开展71种中医适宜技术,提供“一人一方”个性化服务。正在建设的“医疗康复服务中心”项目,规划建筑面积超2.6万平方米,设置330张康复康养床位,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区域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医康养”一体化服务。

       医养融合见实效

       康养区设大健康管理中心

       依托年均气温18.1摄氏度、无霜期300天以上的自然禀赋,德昌正全力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式”养老群体,而医疗保障的“无缝衔接”,成为留住这些康养人群的核心竞争力。

     “爸爸今年102岁,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还是看中了德昌的医疗保障。”在海花沟阳光康养度假区,来自成都的李勤正陪着公公考察康养地。她坦言,除了宜人的气候,县医院与康养区的无缝对接机制是打动一家人的关键,“这里医疗康养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岗,让我们感到很安心。”

       度假区内,德昌县人民医院打造的大健康管理中心自今年5月运营以来已为611人提供诊疗服务,并通过双向转诊让30余名患者得到及时住院或抢救。

       11月1日启用的智能康养平台,让度假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在手机上掌握自身健康数据。中心还通过定期健康讲座、为慢病老人定制运动处方、提供中医理疗服务等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守护网络。

       作为四川省县级医院首家国家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单位,该院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组建了涵盖健康管理师、临床营养师、全科医生等多学科的团队,形成“县级医院精准诊疗、乡镇卫生院规范随访、村卫生室健康监测”的分工协作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家庭医生随访,实现对慢病患者的精准化、个性化管理。截至目前,该院慢病管理中心在管“六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患者超4.2万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97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6 ,“六病”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0 以内,为康养人群的健康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撑。

       资源下沉赋能基层

       优质医疗服务“出门可及”

       无论是基层医疗的提质、服务重心的转型,还是医养融合的推进,都离不开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

       在此次“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游蓁通过观察,道出了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方向:“通过这次义诊发现,大多患者出现症状才会考虑就医,疾病预防意识不强。”他坦言,通过义诊和科普宣讲,把早诊早治理念普及到基层,这样优质医疗技术才能够让百姓们“出门可及”。

       本次全国“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秉持“送物资、送服务,也送技术、送能力”的开放式帮扶理念,不仅为群众带来了即时性的诊疗服务,更注重为基层医疗机构“造血”。活动期间,“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的5名专家走进德昌县人民医院,通过带教查房、病例研讨、技术指导等形式开展深度交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贵强教授围绕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现状和展望开展学术讲座,为基层医护人员带来前沿学术指导。

       同时,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的专业团队还开展了徒手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AED使用等急救技能实操演练,让群众在现场就能学习实用的急救知识。

       从麻栗镇的远程诊疗到海花沟的智能康养,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转型到县医院的慢病管理创新,德昌的健康保障建设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如今,随着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理念的深入实践,德昌正不断筑牢健康网底、焕新中医药文化、探索银发经济新路径,这幅“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的民生画卷,在安宁河谷徐徐铺展的同时,也为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医养结合探索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德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