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初伏,一年一度“冬病夏治”天灸贴药的时节也到了。今年初的一波“阳康”人群,也有调理需求。近期,广州一些医院公布了三伏天灸的时间表。专家特别提醒,天灸需经医生辨证选穴,大家不要自行贴敷,以防不对症或造成经络疲劳。
天灸坚持两三年效果更好
岭南传统天灸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李滋平介绍,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是岭南地区最具群众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药物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选择在每年的初伏、中伏、末伏进行天灸治疗,因为三伏天是每年最炎热的节气,气温潮湿闷热,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常常导致阳气宣发太过,或者由于防暑降温而过食生冷致内寒过甚,以致体内阳气虚衰,这时应用温经散寒、逐痰平喘、通络止痛的辛温药物刺激穴位,可达到温煦阳气、驱散内寒的作用,进而调节人体免疫力,正符合中医“春夏养阳”之理论。
不过,天灸疗法是通过调理脏腑经络功能来提高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非一朝一夕之功。原则上是一个疗程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有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增加1~2次,至少连续做3个疗程(坚持3年)。
哪些人群适合天灸
李滋平说,根据省中医院30年来的临床观察,天灸适合任何体质的人群,对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痹的痛症患者尤其奏效。
天灸适宜的病种主要有肺系相关病症(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等),慢性咽炎、体虚易感冒的也适宜天灸;颈肩腰腿痛、各类关节炎、网球肘、胃痛、痛经等痛症,失眠、慢性肠炎、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遗尿等患者也适宜天灸。
“阳康”后也可天灸调理
“门诊发现,不少市民‘阳过’后普遍有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周身乏力、咳嗽等后遗症状,所以今年也在穴位和药方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李滋平说,今年增加了补肺健脾的穴位,药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围绕着新冠后遗症常见表现,选穴着重调补肺脾,如肺俞、脾俞、关元、足三里等,以达到固本增益的效果。
三伏天养生保健还可这么做
三伏天,除了天灸,日常保健也很重要。李滋平建议,日常家居可以用艾灸、穴位按摩、或经络拍打来保健。夏天也可以通过晒背来补阳,但暑热天气要避开正午,以免中暑,最好在早上8点前或傍晚5点后在户外散步晒背。
那么三伏天饮食又要注意些什么?李滋平说,三伏天的饮食,要注意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大概注意三点:
蛋白质供给需充足:暑天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可适当吃点肉,如羊肉、鸡肉、瘦猪肉等温性或平性的肉制品。
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鸡蛋、牛奶、蜂蜜等。
增加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湿作用。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