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正确服药吗?很多人认为药吃了就完事了,但并非如此,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药物的作用与服药的时间、药物的贮存等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正确的服药方法,可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读懂用药说明才能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首先,怎样正确理解医生给出的服药方法呢?常见的有“1天3次”,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给药1次,而非“早、中、晚”各一次;“1天2次”指的是每隔12小时服药1次,而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早晚各1次;“1天1次”基本要求24小时1次,特别是抗菌药物类,既能达到有效地治疗,又能减少药物蓄积,减少副作用。
饭前服药:指饭前30~60分钟服药。胃中无食物,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吸收和作用于胃壁。如:消化系统药(乳酶生、多潘立酮等)、降糖药(格列本脲片)、利胆药(硫酸镁)等。
饭后服药:是最常见的服药方式,指餐后15~30分钟服药。没有特别指明给药时间的药物,也可在此时给药,可避免和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不良反应。如消化系统药(甘羟铝片、醋氨己酸锌胶囊、铝碳酸镁)、解热镇痛药、补血药(铁制剂)、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等。
餐中服药:是指进餐时与食物同服。适用于某些对胃黏膜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有利于其与食物充分混合发挥疗效的药物。如:降糖药(阿卡波糖片)。
空腹服药:一般是指清晨空腹将药物服下。适用于需要被机体充分吸收迅速奏效、本身又无刺激性的药物,对于一日需多次服用的此类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睡前服药:是指临睡觉前15~30分钟服药。如:催眠药(如苯巴比妥片、地西泮片)、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服用后可引起困意,最好睡前服用;另外,调血脂类药物也宜睡前服用;注意服药期间不可吃柚子或者喝柚子汁、葡萄汁、橙汁等,不利于药效的发挥。
必要时服药:指根据需要随时服用。如镇痛药、解痉药、止吐药、防晕船药、治心绞痛的药(硝酸甘油)等均可用此法给药,以便及时缓解症状,进行急救。
禁酒类药:某些抗菌药物服用前3天到服完药物后1个周内禁止食用任何酒类或含酒精的食物、药物,如β酰胺类(头孢曲松、头孢唑林钠等)、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奥硝唑等),如果服药期间饮酒,可能出现双硫仑样反应(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另一类是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服药期间同时饮酒会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并有导致胃溃疡的风险;第三大类是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片、苯巴比妥与酒精同服可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加大药效,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避光类药:如左氧氟沙星片、四环素类等,服药后应该避免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否则会出现红斑、水肿,同进伴有瘙痒、灼痛或出现色素沉着等。
需温水服用的药:抗生素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2~10℃保存)、维生素类药物等,如果水温过高,则药物的有效成分会被破坏,影响药物疗效。
需单独服用的药物:如蒙脱石散,与其它食物、药物间隔30分钟到1小时服用,因为其覆盖到胃肠道黏膜,影响其它食物和药物的吸收。
另外,所有药物都不要与牛奶同时服用,因为药理学家研究发现:牛奶和药物混在一起,会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膜,将药物包裹在里面,阻碍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同时牛奶也会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膜,阻碍胃黏膜对药物的吸收;牛奶还会与一些药物发生反应,生成一种不溶性物质而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