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快速识别凝血检验结果中的“危险信号”
冯利民

       凝血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异常,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然而,凝血检验结果中存在的“危险信号”往往被忽视或误解,导致临床处理不及时或不充分,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如何快速识别凝血检验结果中的“危险信号”非常重要。

       凝血检验指标及其含义

       凝血检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数量,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凝血异常以及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PT是评价外源凝血通路的敏感性和凝血因子Ⅱ、V、Ⅶ、X等因子活性的指标。正常情况下PT为11-13秒。如果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或是因为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等。

       APTT是评价内源凝血通路的敏感性和凝血因子Ⅷ、IX、Ⅶ等因子活性的指标。正常情况下APTT为25~35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或是因为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等。

       TT是评价凝血因子Ⅱ、V、X等因子活性的指标。正常情况下TT为14~16秒。如果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或是因为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等。

       INR是评估抗凝治疗效果的指标,也用于评价凝血因子Ⅱ、V、Ⅶ、X等因子活性。正常情况下INR为0.8-1.2。如果INR升高,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或是因为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等。

       快速识别“危险信号”

       PT、APTT、TT和INR均延长。如果四个指标均明显延长,提示可能存在全血凝血机制异常。常见的疾病包括血液病、肝病、血管炎等。对于这类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PT、APTT均延长,但TT正常。这种情况提示凝血因子Ⅶ活性下降,是维生素K缺乏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所致。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评估维生素K状态或抗凝治疗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PT延长,而APTT和TT正常。这种情况提示凝血因子Ⅱ、V或X活性下降,常见于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如肝素)过量使用。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凝血因子检测,明确凝血因子缺乏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进行相应治疗。

       PT或INR升高,而APTT和TT正常。这种情况提示凝血因子Ⅶ活性下降,常见于肝病或华法林治疗。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评估肝功能和华法林治疗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

       APTT延长,而PT和TT正常。这种情况提示凝血因子Ⅷ、Ⅸ或Ⅶ活性下降,是血友病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凝血因子检测,明确凝血因子缺乏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进行相应治疗。

       其他需注意的指标

       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是血液中血栓形成的产物,因此在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中常常升高。同时,在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病)中也可能升高。对于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其他疾病。

       FDP升高。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纤维蛋白溶解的产物,是凝血和纤溶系统互动的结果。在凝血异常(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溶亢进(如肝病、恶性肿瘤)中FDP常常升高。对于FDP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仔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PT反映了凝血因子外路(凝血因子Ⅶ、X、Ⅱ、I)的活性,因此在肝病、维生素K缺乏、抗凝药物治疗等情况下常常异常。同时,PT也常常受到某些药物的影响(如抗生素、利福平等)。对于PT异常的患者,需要评估具体病因或药物情况,并进行相应治疗。 (清丰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