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
患者去就诊时 常给她带“礼物”
本报记者 牟津雨

       周三下午,是万芳难得的休息时间。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内科一诊室内,她看完当天上午的最后一个患者,随后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种花。看似清闲的时光,实则被填充得很满,这个下午万芳通常还会查阅典籍、整理学习资料,时不时还会有患者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找到她,她都会耐心地回复。

     “我知道留电话和微信会让自己工作量增加,但患者信任我,我不想辜负。”今年53岁的万芳行医28年,多年来,不仅受到患者一致好评,还被评为龙泉驿区名中医,2016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我想学医,守护亲人的健康”

       回忆起自己的从医初心,万芳告诉记者,与自己少年时一次生病的经历有关。“上高中的时候,突然发高烧,烧了几天都不退烧。父母着急得很,就带着我到城区找医生。”万芳还记得,那时因为交通不便,父母带着她一路从村里颠簸到城里,找到一位老中医。“医生给我开了药,回去吃了3天就完全康复了。”从那一刻起,万芳就对“白大褂”充满向往:“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好神圣。”

       而这一段经历也让万芳深知:基层患者的医疗需求多么迫切。“那会,老百姓看病实在太不方便了,求医路上都要耽误很多时间。”万芳说,自己算是幸运的,病情不重,也及时得到了医治。但要是碰到严重的情况呢?“如果家门口就有好医生,乡亲们就可以免去求医路上的颠簸与焦灼。”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个目标:学医,成为亲人的健康守护者,为更多的乡亲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放不下临床,放不下患者”

        四川省第一批优秀临床中医人才、四川省基层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讲师团成员、龙泉驿区名中医……从医28年,万芳也逐渐获得不少荣誉,并在咳喘、心力衰竭、汗证等内科常见的疑难病上总结出独到的诊治经验。

       但不论做到什么级别,在万芳眼里,自己就是一个最前线的医生。多年来,她总是冲在最前面。医院急诊科缺人手,她二话不说顶上,白天黑夜不分地忙碌;内科门诊需要她,她便一周5天全天坐诊;2018年,医院要选派专家到甘孜州,她又报名去到甘孜县中医院,参与医疗援助工作。

       长时间的忙碌,也让万芳的身体亮起“红灯”。2009年,在急诊科工作期间,万芳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那一次,可真是把同事和家人吓坏了。”时至今日,万芳仍觉得心有余悸,“经过紧急救治,并休息了半个月,才完全康复。”后来家人希望万芳不要那么辛苦,要求她减少工作量。“但是我放不下临床,放不下患者,于是我申请还是出门诊,但一周有3个下午休息。”万芳说道。

     “患者信任我,我也理解他们”

       在万芳的手机通讯录里,存了不少患者的电话,微信700多个好友列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曾看过病的患者。“有时候看完病,患者希望能留个我的联系方式,方便之后遇到问题时能咨询我。”万芳总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能够理解患者的心情,再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够帮就帮。”

       其实,留下联系方式对医生来说会增加许多工作量。但电话来了,微信响了,万芳总会回复,因为工作忙而没有及时回复,也都会在空闲时一一回过去。“不担心患者随时找你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万芳笑着说:“绝大多数患者的素质都很高,很多人会在打电话来之前发短信或微信消息询问我是否有空。如果情况不紧急,也不会在深夜联系我。”

       这份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让万芳与患者的心贴得更近了。她走在街上,经常会有患者熟络地跟她打招呼,也会有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带“礼物”给她。“可能是家里产的红薯、萝卜、核桃,也可能是在街边看到的好吃的,带给我尝尝。”万芳说,“跟患者之间,我们就像亲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