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PICC并发症应该如何预防
李丹

       PICC是指中心静脉导管,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种辅助输液方式。PICC多见于左上臂穿刺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危险少、感染率低等优点,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而缺乏外周静脉通路的患者等。PICC导管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带管回家后,没有专业医务人员的监管,再加上病人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增大了患者的痛苦。那么,如何护理才能预防和避免PICC并发症呢?下面我们具体聊一聊这个话题。

       导管堵塞、移位

       护理人员冲管及封管方法不规范、利用导管输注高营养物、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导管长时间在血管内以及血栓形成等都是导管堵塞的重要原因。还有部分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对导管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在进行活动锻炼时造成了导管移位。

       护理措施:(1)如果堵塞不严重的话,先查找堵塞原因。(2)如果堵塞严重,可使用尿激酶溶栓,如果仍旧无法改善,应立即拔除导管。

       预防措施:(1)规范置管过程。置管时,护士要选择合适的血管,通常选用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置管后,利用影像技术准确评估尖端位置;(2)谨慎使用导管。输液时,使用比较精密的输液器和无针输液接头。使用完毕后,及时使用正压脉冲式封管;(3)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每周一次在医院使用肝素“冲管”,两次间隔天数不可超过7天。洗澡时,使用防护贴膜并及时更换。

       血栓

       置管后的2~3天是血栓的高发期,有相关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与继发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71.88 和63.64 。

       护理措施:(1)血栓发生时患者可表现出明显的体征异常,如活动不利、疼痛等,除了积极抗凝外,还应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2)根据INS指南,当疑似血栓性堵管时,建议推注2㎎/2ml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并在管腔内停留30分钟至2小时,必要时可重复1次。对于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应结合专业医师的意见,综合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必要情况下,可考虑血栓切除术。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选择INS推荐的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置管前,使用影像技术准确测量患者静脉直径,合理选择导管的型号、规格;(2)置管之前,采用肝素盐水浸泡导丝。置管后,使用肝素盐水将导丝上残留的血液擦拭干净,减轻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避免出现血管内皮损伤。(3)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多做置管侧肢体的握拳运动、上下活动,并鼓励患者多饮水,目的是保持血管流动充盈,防止血流淤积形成血栓。

       感染

       随着导管留置时间越来越长,发生感染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

       护理措施:(1)局部感染。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应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局部外敷;(2)全身感染。患者出现高热、化脓性或血栓性静脉炎、脓毒症等,应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样进行培养,并给予抗菌治疗,如果治疗72小时后仍不见好转的话,应当立即拔管。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在与患者穿刺部位直接接触之前,要彻底清洗双手并消毒;(2)局部使用抗生素。对于长期置管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包裹PICC,有助于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3)及时冲管。

       静脉炎

       导管型号不合适、导管过硬等,都有可能引发机械性静脉炎。为了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一定要做好日常预防和护理工作。首先,要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和静脉血管,右侧贵要静脉可作为首选;其次,置管人员要坚持规范操作,穿刺操作要保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避免损伤血管内膜和因反复穿刺引发静脉炎;最后,如果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可采用固定导管、热敷和患肢抬高等方法,并持续密切观察24~48小时。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可考虑移除导管。 (眉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