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险 小伙7米高空坠落 快 “移动医院”抢生机
□尚岚婷 本报记者 侯文瑾

       突如其来的意外,将他推到了死神面前——一名24岁的建筑工人在施工时从7米高空坠落,四肢因重摔而发生严重扭曲,皮肤大面积撕裂伤……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全力组织保障下,开启“移动医院”、打开绿色通道,集结胸外、普外、骨科、ICU等多科室MDT力量,对这名建筑工人展开了速度与激情的大营救。

       5G救护车

       让患者上车即“入院”

       当日9点35分,在接到“120”急救中心的指令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急诊科迅速派出“5G救护车”——成都市配置超高的救护车。可以说,帮助建筑工人李先生打赢第一仗的正是这辆“移动医院”。

       在这辆救护车上,装载了最新款呼吸机、除颤型监护仪、床旁心电图机、推注泵、手持血气分析仪等设备。医生一边着手实施抢救,一边快速为李先生进行了院前急救:监测生命体征、建立双静脉通道补液抗休克、抽取血液标本急诊化验……与此同时,在医院急诊科,抢救李先生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急诊科主任唐勇启动了包括胸心外科、普外科、骨外科、ICU等科室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并通知各位专家到急诊科待命。

       通过5G+医疗数据传输系统和高清影音系统,李先生的生命体征信息和车厢内的情况,被及时传输到医院急诊科,一系列操作仅用了几分钟,院内的会诊专家通过5G系统提前了解到李先生的情况,初步拟订了一套救治方案,并提前为其预约好了影像学检查机位,让他上到救护车后就像到达了医院。

       争分夺秒

       为“多发伤”患者赢生机

       9点43分,在李先生进入医院之后,一场大抢救才正式拉开大幕。李先生通过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直接被送到影像科完成了头部胸部腹部及左上肢右下肢的CT检查等相关检查。在进入抢救室后,多学科专家团队立即就病情展开讨论,进行MDT多学科联合抢救模式。同时,急诊科医护人员为李先生完善清创包扎,稳定生命体征。经过快速完善的相关检查化验,各科室专家讨论后初步诊断李先生有失血性休克、纵隔气肿以及全身多处骨折,属于典型的“多发伤”病例。

       就在会诊时,李先生突发心率升高、血压下降,输注血浆、快速补液、应用升压药物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下来。但很快,急查血结果回报再次使医生们紧张: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体温低,这是多发伤最致命的并发症——创伤“死亡三角”。“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唐勇说,经过专家团讨论,确定了对李先生行尺神经吻合术,肌腱、血管、神经探查术、上肢肌腱缝合术的手术方案,且对每一个部位的手术衔接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10点15分,李先生被推进手术室。10点30分,在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手术正式开始,多学科专家团队成员之间密切配合进行手术。13点03分,李先生的手术全部结束,转入重症监护室做进一步治疗。

       一个月之后,李先生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