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解锁新技术 破解小伙“窘境”
李诗敏

       小胜(化名)是一名全心长大患者,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其EF仅22 ,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属于猝死高危人群。

       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是这类患者防止猝死发生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是,他却因为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被挡在传统经静脉ICD植入这种治疗方式的“门外”——尿毒症、糖尿病、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左前臂动静脉造瘘、全身皮肤尿毒症损害等经静脉ICD植入后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

       怎么破局?经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综合考虑,决定为其采取新的治疗手段——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

       据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童琳介绍,S-ICD系统的除颤导线放置于皮下,不进入患者血管及心腔,可以完全避免经静脉植入导线的相关并发症,同时也降低了脉冲发生器囊袋相关的感染等并发症,也没有经静脉ICD占用静脉通道、影响左前臂动静脉造瘘口使用寿命等问题,恰好可以解决小胜面临的“窘境”。心血管内科团队通过微创方式,顺利为小胜完成S-ICD植入,成功“解锁”心脏电子植入设备领域的新技术。目前,小胜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延伸阅读

       什么是S-ICD治疗

       历经发展,全皮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S-ICD治疗的设计理念,主要在于避免静脉导线导致的并发症;减少对心肌的损害;减少导线断裂、术后感染等带来的风险。EFFORTLESS临床研究证实了S-ICD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经静脉ICD相比,皮下ICD具有 97.4 自发VT/VF事件转复率,无导线故障发生,无血管内或系统性感染发生。同时,对于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临床效果是一致的。

       新技术适宜人群

       S-ICD适合不需起搏,无CRT适应证的猝死预防患者植入。尤其是无静脉通路,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如经静脉ICD囊袋反复感染、既往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者合并容易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尿毒症、血液透析、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局部皮肤损伤等。

       适用于较年轻的一级/二级预防患者,保留血管通路为未来治疗留下可能性;适用于肢体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