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为79岁老人修心
□曹一莎 本报记者 侯文瑾

       79岁的张婆婆,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给楼顶阳台的花草浇水,给自己种的白菜、大葱施施肥,忙完再去菜市场买菜。可如今,这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对患有心脏病的张婆婆来说已有些力不从心。

       高龄心脏病患者 渴求高质量生活

       最近,张婆婆出门逛街就感到胸闷、气紧,站在原地会有胸部不适,需要休息、吸氧症状才会缓解。今年2月,张婆婆在家突然感到胸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被家人及时送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经过检查,张婆婆被确诊为“二尖瓣重度反流”。“如果仅靠吃药、保守治疗,生活质量会极差。”该院心外科主任欧阳辉说,因为严重的病变,会出现胸闷、气喘、乏力等症状,病情还会不断加重,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式是手术治疗。

       对身患基础疾病、已经79岁的张婆婆来说,外科手术并不容易。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手术风险,随时可能因手术并发症而引发危险。但不手术就意味着生活质量持续下降,生活不能自理。

     “我稍微活动下,买个菜做个饭都不像平时那样轻松了。”张婆婆很想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

       医生 提出适宜的治疗方案

       张婆婆心脏里的二尖瓣后叶腱索断裂,就像降落伞的绳子断了一截,造成被牵拉的瓣叶有一部分兜不住血,造成了严重的血液反流,让心脏收缩的功能被浪费了,同时反流的血又造成肺部的血回到心房受阻,肺部里瘀血严重,氧合能力下降。

       据欧阳辉介绍,一般情况下,遇到的这类疾病高龄患者,医生都会选择难度更低的手术方式:更换人工生物瓣膜。但生物瓣膜有一定使用年限,到了年限后,可能会面临二次手术;同时,人工瓣膜患者需要服用半年的抗凝药物,损失瓣下结构完整性,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为了以后的生活质量更好,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帮张婆婆“修心”,消除反流,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女儿们考虑到母亲快80岁了,担心老人家承受不了手术的打击,有些拿不定主意。再三咨询医生,得到回复:医院心脏外科对术中一些细节进行了改良,再加上整个手术团队合作默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从婴幼儿到82岁的老人)手术成功率和术后随访满意度极高。得到了专业医生的解释后,女儿们和张婆婆一致同意,接受手术。

       经过心外科、麻醉科等科室医生的联合讨论,并与家属多次细致沟通,最终确定了老人的手术方式。医生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手术方式——修复心脏瓣膜,而非置换人工瓣膜。

       手术团队 一个半小时完成手术

       在完善术前检查后,麻醉、心超等多学科配合,手术如期开展,经评估老人的股动脉、腹主动脉钙化严重,遂放弃了微创手术,采用了常规手术方式。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外科采用了独特的胸骨固定方式,克服了疏松骨质的愈合难题。

       心脏停搏后,欧阳辉仔细探查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同时评估运动中的乳头肌、腱索和瓣叶之间的关系,经过细致的成形及人工瓣环的放置,基本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

       既要权衡术中宝贵的心脏停搏时间,又要考虑心脏复跳后动态下成形效果,这是对一名心外科医生的考验,也是医者对患者最大利益的追求。

       经手术团队、体外团队的通力配合,历时一个半小时,完美地修复了二尖瓣,保留了自身的瓣膜,并对肥厚的左室流出道心肌进行了精准切除。心脏复跳后,心功能室的心超医生运用术中食道超声技术仔细观察成形后的二尖瓣运动状态,食道超声报告二尖瓣修复完美、跨瓣压差理想,左室流出道通畅。经过手术团队细致的止血关胸,张婆婆平稳回到心外ICU进行术后监护。

       醒来后,张婆婆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在ICU外等候的女儿们,听到母亲平安的消息,也不禁喜极而泣。第二天早晨,张婆婆就能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