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口感差、见效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年轻人治疗疾病时不会选择服用中药,但是父母、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的人对中药的信赖感非常强。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副作用的代名词。可事实真就如此吗?中药是否真的没有副作用,真的没有毒性?今天就来科普一下“毒性中药”,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中药,合理使用中药。
毒性中药的定义
我国中医学界对于中药的定义并无统一规定,而正是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中药现代化受到了严重限制,当前对毒性中药的概念与定义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已经成为中医药界的迫切需求。根据目前研究得知,中药的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来说,中药的毒性指的是药物的偏性。《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且有寒、热、温、凉四气以及有毒、无毒等区别。其中提到的“有毒、无毒”即是指药物的偏性,就是将攻病愈疾的药列为“有毒”,可长久服用补充体虚的药物称为“无毒”。广义上对于药物毒性的解释与其治疗作用有密切联系,这也是“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由来。
狭义上来说,中药的毒性指的是毒副作用,也就是人服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含急性毒性反应、亚急性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反应、特殊毒性反应等。例如曼陀罗、颠茄等中药中含有莨菪碱、阿托品或东莨菪碱,若患者过量服用,就会出现口干、瞳孔扩大、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川乌和草乌等中药中存在乌头碱类成分,过量服用就会导致患者出现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呼吸系统痉挛等毒性反应。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狭义毒性类别的中药。
毒性中药的管理
狭义毒性中药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后世中药书籍中,也大多在药物下标注了有毒、无毒等文字,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记述了药物的适应证、炮制方法等,并总结出了“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
毒性中药的主要成分
借助现代手段对中药进行分析,能够更直观地发现,中药的毒副作用与其中所含的成分有关。常见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黄酮、有机酸类、苷类、毒蛋白类、金属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等。其中,生物碱类成分毒副作用最为明显。随着药物毒性程度的逐渐上升,生物碱类成分含量也会相应升高。生物碱类又可划分为乌头碱类,例如川乌和附子;番木鳖碱类,例如马钱子等;秋水仙碱类,例如光慈姑与山慈姑的鳞茎等;雷公碱类,例如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等。另外,西药中同样也有诸多毒性药物,例如毛花苷C、阿托品、洋地黄毒苷、氢溴酸后马托品等。
导致毒副作用的因素
中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导致毒副作用的因素有很多。要想尽可能规避或降低毒副作用,就要从医生用药和药物本身两种因素切入。中医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既往史、家族病史等因素对患者及其病症进行辨证论治,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进行开方抓药。药物从种植源头到临床使用,整个过程都应当实施严格管控。若上述两方面任何一项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同时,患者也不能私自使用未经严格批准的中药,不能盲目相信偏方,需要到正规中药经营诊所并严格按照医生叮嘱进行用药。中药从业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法规生产、销售、使用毒性中药。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毒性中药的使用,尽可能降低服用中药带来的毒副作用,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同时,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