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2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刘鑫东:两个半月收到9面锦旗的背后
□本报记者 李芯怡

       2月12日,刘鑫东收到了今年的第9面锦旗。

       他在朋友圈里写道:“我只是做了一些很本分的日常工作,都是我们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却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感谢,让我不甚惶恐。有人说学医不好,可我一直都觉得挺好的,有那么多值得挑战的事情,还有那么多人会在你做好工作后,真挚地说上一声感谢。”

       刘鑫东是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副主任,今年是他从事临床工作的第15个年头。

       记者联系到刘鑫东时,他刚刚做完了一台3个小时的手术。身为湖南人的他,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言语中没有丝毫疲惫,完全看不出刚刚做完手术。这是记者对刘鑫东的第一印象。

       挑战自我“天花板”

       刘鑫东之前在湖南湘潭上班,去年6月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就职,对于他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刚到医院不久,刘鑫东就遇到了“技术天花板”。

       去年9月,39岁的小张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就诊,经相关诊断后发现,小张鼓膜已穿孔,导致其耳朵一直反复流水、流脓。刘鑫东准备为小张行鼓膜修复术。

       在手术中,当刘鑫东为小张修复了鼓膜,清理了听骨后发现依旧还有部分清亮的水正从中耳腔往外溢。“看到这种情况,我想到了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内耳的淋巴液漏出来了,第二种是患者可能还有脑脊液漏,这种情况就复杂得多。”他赶紧和守在手术室门口的家属再次沟通了患者的情况。

     “他从小就不能平躺,不然就会头晕。”小张妻子的一句话,坚定了刘鑫东的猜测。“只有脑脊液漏才能出现小张这种不能躺平的情况。”于是刘鑫东马上转变手术方向,将鼓膜修复术变为自发性脑脊液耳漏修复术,让一台常规耳鼻喉头颈外科手术,变成了一台“开颅手术”,这也是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的首例。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耳科手术,已经变成了一个入门级的‘侧颅底手术’,耳科手术的‘天花板’就是‘侧颅底手术’,这类手术也是我的‘天花板’。”刘鑫东说,虽然之前也做过这类手术,但都有足够的影视图像支撑,而这次显然没有那么多的影视图像让他来准确寻找漏口所在。于是刘鑫东带领团队,把患者后颅窝、中颅窝等侧颅底结构彻底显露出来,仔细寻找漏口。这场原本预计两三个小时的手术,最终耗时8个多小时。

     “可以说小张的运气很好,如果有脑脊液漏且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生颅内感染,我们甚至已经在他的中耳腔发现了曾经感染过的痕迹,如果再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为他修复好了,他就不必再担心以后出现这些问题了。”帮助患者治好病的刘鑫东很是开心。

     “医生更希望患者能尽快康复”

       50多岁的李阿姨一直觉得自己上颌骨的位置有一个摸起来“圆圆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东西”越长越大,于是她赶紧前往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就医。

       经相关诊断治疗后,刘鑫东发现李阿姨上颌骨的位置长了一个牙源性颌骨囊肿,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个囊肿就进入上颌窦的骨头腔里,“相当于是一个有骨头壳的囊肿”。

       既然有囊肿,那切除了就行了。“如果按照传统的手术方式,就要从嘴巴里面做切口,切开后把患者右边面部表面软组织掀起来,然后在骨头上凿一个洞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就比较直观,相对来说手术方式也就要简单很多。但这种手术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面部有麻木感,毕竟是把一些神经组织切掉了,而且远期患者的上颌窦可能会逐渐萎缩从而丧失功能。”刘鑫东向记者解释道。

       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经反复讨论后,刘鑫东决定为李阿姨行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骨肿瘤切除术,就是通过鼻腔镜为患者切除囊肿,这种手术能很好地避免传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一系列不好的影响,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才是我们身为医生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刘鑫东在医院有个外号,叫“集锦者”。因为去年6月才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就职的他,已经收到18面锦旗了。说起这件事,刘鑫东还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主要还是感谢患者对我的信任。这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他一直认为,医生和患者就是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不是对立关系,我们需要一起携手打败共同的敌人,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其实,医生更希望患者能尽快康复。”

     “外科医生基础一定要扎实”

       如今刘鑫东还承担着医院耳鼻喉头颈科亚专业的科室建设工作,不仅要负责科室的管理工作,还要带领刚刚上岗的年轻医生进行专业技术和业务上的学习。

       对于带教工作,刘鑫东一直认为,身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打牢,“我们学习东西就像盖楼,如果你连地基都没有打牢,哪怕现在你的楼不垮,以后也是一定要垮的。”

       在刘鑫东看来,外科医生的基础就是解剖和生理知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解剖和生理知识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我的老师解剖和生理知识都非常扎实,所以他也要求我们要把解剖和生理知识放在第一位。前期我做了大量的解剖工作,光耳科的颞骨解剖,我都做了50多例,一般地市级医院医生可能都不会做像我这么多解剖工作的。我做手术能够胸有成竹不光是因为经验的累积,更是因为我把基础打得很牢固。”刘鑫东言语中充满了肯定,“所以我要求下面的这些医生必须老老实实地去看解剖学,必须认认真真地学。”

       对刘鑫东来说,他最擅长耳科方面的治疗。未来他还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技术上的突破,他认为身为一名医生就必须要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医学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生本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我比一些医学前辈还差得远,我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医学技能,不断更新我的技术‘天花板’,努力把我的楼建设得更高更好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