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门口的小花坛有一株三角梅,几乎与医院现址同年存在。
过去,这株三角梅一直走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野路子”,几乎不用管,一直都长得不错,郁郁葱葱,该开花开花、该绚烂绚烂,不经意间就长成了一株小树。有时候,后勤的李叔叔心情好、有闲暇也给它剪剪枝条,于是这株三角梅有时候是球形,有时候是伞形,还有的时候披头散发、自在飞舞。
这株三角梅常让我想起那些年医院的状态。作为教育系统里的医疗单位,医疗系统里的教育单位,医院也有点“野路子”的味道,自生自长,和那株三角梅一样,虽然不够规整,但也还是生机盎然。
五年前,为了方便病人候诊,也为了创建“三甲”,放射科整个顶上搭了巨大的天棚,三角梅就再也不能直接感受到阳光雨露、清风明月了。久而久之,三角梅便有些病恹恹,总给人一种憔悴、干巴之感,不在状态。每次看到,我心里便莫名有些难过。
立春了,看看隔壁南郊公园,疫去山河美,我便总想为那株三角梅做点什么。或许找个向阳沥水的好地方移栽,是不是对它来说更好?我找了一群小伙伴讨论,也去医院的角角落落踏勘,还真就给它找了个安身立命的新地方——还是放射科的地盘。骨密度检测室侧门前还有一小块绿地和一段围栏,或许不够它恣意生长,但至少够它长成藤状,铺满围栏,夏天形成一道花墙。
后勤的李叔叔已经变成老李叔叔了,不久就要退休了。我在想,假如移栽,是不是要请他一起来协助,来见证。要是移栽成功,以后他回来还可以看看自己曾经亲手修剪、亲手移栽的三角梅,这或许也是一种念想一种慰藉。
我总是在想,一个医院总要在岁月中形成些东西、积淀些东西、留下些东西,一些情怀一些情绪一些过往总需要载体和生命来传承、表达、彰显,那株三角梅就是最好的体现。或者这就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之道,不仅要专门打造,更是平素成就。
但愿能移栽成活!分管后勤的任院长告诉我,或许不易,因为根系较发达,需专用工具。我心中有点惴惴,但我想,即便失败,我已尽心了。同时,我心中又有些侥幸,因为三角梅的确是一种野生野长、不管不顾、自由奔放的植物,或者,它又会随着这个春天进入生命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