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中的亲人经历过脑卒中或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后,康复之路需要漫长的全方位呵护。其中,饮食护理是居家康复的基石,其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科学的饮食不仅能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还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复发。
为什么饮食护理如此重要
脑血管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肥胖、吸烟等。疾病发生后,身体处于脆弱状态,可能伴有吞咽困难、行动不便等问题。科学的饮食可以——
控制“三高”:直接针对病因,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减缓动脉硬化进程。
提供康复能量:为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身体机能恢复提供优质“燃料”。
预防并发症:如营养不良、便秘、再次中风等。
提高生活质量:一口安全、美味、有营养的食物,能极大提升老人的精神和幸福感。
科学饮食核心原则
一控:严格控制钠盐(限盐)
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合并高血压者应更低。可使用限盐勺;菜肴出锅前再放盐;善用醋、柠檬汁、葱、姜、蒜、香料等天然调味品替代盐和酱油;少吃咸菜、腊肉、火腿、加工零食等高盐食品。
两足:足量膳食纤维和足量水分
摄入足量膳食纤维: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蔬菜(半斤以上)、水果(2~3两)、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小米)和豆类。
饮用足量水分:鼓励少量多次饮水(每日1500~2000毫升,特殊患者按医生的限水要求执行)。温开水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制作成糊状或羹状食物补充水分。
三低:低脂肪、低糖、低胆固醇
选择好脂肪:烹饪油尽量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但也要控制量(每天25~30克)。吃肉优先选择鱼肉(尤其是深海鱼)、去皮禽肉、瘦猪肉。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及腌制肉。
拒绝反式脂肪:避免人造黄油、奶油蛋糕、饼干、奶茶等。
严格限制添加糖:如白糖、糖果、含糖饮料等,以防血糖波动和肥胖。
四优:优质蛋白质、优质营养
每天保证足量的牛奶(或酸奶)、鸡蛋、豆制品、瘦肉或鱼虾,同时食材要多样化。
五餐制:少食多餐,易于消化
在保证总热量不超标的前提下,将一日三餐分为一日五餐(三顿正餐+两顿加餐)。加餐可选择一小杯酸奶、一个水果、几颗坚果(确保安全吞咽)或一小碗藕粉。
吞咽困难患者的饮食管理
很多脑血管病患者后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防呛咳、防吸入性肺炎是护理的重中之重。
识别征兆:进食时咳嗽、呛噎、声音变得湿浊、食物残留在口腔内、反复发烧。
食物改造(遵医嘱或临床营养师指导):软食型,将食物煮得软烂,如粥、烂面条、土豆泥;剁碎型,将肉类、蔬菜等剁成碎末;糊状型,使用搅拌机将食物打成均匀的糊状,类似婴儿辅食;浓流质型,将液体增稠(使用食物增稠剂),使其不易误吸入气管。
喂养技巧:姿势,采用坐位或半卧位(身体与地面呈45度以上),头部稍前倾,切勿躺着喂食;工具,使用小而浅的勺子,从嘴角送入食物;速度:耐心缓慢,一口咽下再喂下一口,喂完一口可提醒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专注,喂食时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和电视干扰,让患者专心吃饭。
饮食管理实践小贴士
“多彩”餐桌:让餐桌上的食物颜色丰富,呈现多样化,如:红(番茄)、绿(菠菜)、黄(南瓜)、黑(木耳)、白(豆腐);多采用蒸、煮、炖、烩、凉拌,避免煎、炸、烤的烹饪方式。
家是温暖的港湾,而厨房是守护健康的前线。为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亲人准备饮食,需要的是爱心、耐心和科学知识。请记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制定详细饮食计划前,一定咨询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结合患者的病情、体重和活动量进行个性化调整。
通过一日三餐的科学管理,您不仅能喂饱亲人的胃,更能滋养身体,守护大脑,共同迈向更有质量的康复生活。(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