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高人群:控压控糖,远离冠心病
□黄海泉

       提到“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很多人觉得只是“数值偏高”,不算严重疾病。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三种慢性病如同“隐形杀手”,正悄悄损伤血管健康,而冠心病正是它们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80 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有“三高”问题,“三高”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

     “三高”为何会诱发冠心病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因损伤变得粗糙,血脂、血小板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随着斑块增大,血管逐渐狭窄,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胸闷、心绞痛,严重时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诱发心梗。

       而“三高”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器”:高血压长期冲击血管内壁导致内皮损伤;高血糖损伤血管和神经,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高血脂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斑块形成的核心原料。三者协同作用时,血管损伤呈倍数增长。

       控压:记住“130/80”

       对于合并冠心病风险的三高人群,血压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饮食调整:每天食盐摄入量≤5克,避免咸菜、加工肉等高盐食物,用醋、香料代替盐提味。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时监测血压。

       生活习惯:彻底戒烟,不饮酒或严格限制饮酒量;保证7~8小时睡眠,通过冥想、听音乐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遵医嘱长期用药,常用钙通道阻滞剂、ACEI类等,即使血压正常也不能停药,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控糖:看牢“糖化血红蛋白”

       高血糖人群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 以下,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饮食管理:主食替换为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每餐主食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多吃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避免甜点、含糖饮料。

       规律监测:每周监测2~4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3~6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运动辅助:餐后1小时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

       避开误区:无糖食品不能随便吃(可能含淀粉);不可擅自停用降糖药/胰岛素;不能只控主食不控总热量。

       科学调脂:盯紧“坏胆固醇”

       血脂控制的核心是降低“坏胆固醇”,合并冠心病风险的人群建议控制在1.8mmol/L以下:

       饮食调脂: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避免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增加不饱和脂肪,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

       运动减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2~3次力量训练,控制BMI在18.5~23.9之间。

       药物干预:若饮食和运动调整后血脂仍不达标,需遵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脂。

       远离冠心病,做好这3件事

       定期筛查: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每2年做一次心脏超声;若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及时做冠脉CT或造影。

       综合管理:“三高”常同时存在,需一起监测,不能只关注某一项指标。

       拒绝侥幸心理:不要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三高”对血管的损伤是潜移默化的。

       血管健康是心脏健康的基础,“三高”人群控压、控糖、调脂的过程,就是守护血管、远离冠心病的过程。这些健康习惯看似微小,但长期坚持就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愿每位“三高”朋友都能科学管理指标,让血管保持年轻有弹性,远离冠心病的威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