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联手
筑牢跌倒后的“生命防线”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我真的要好好感谢三医院,让我们遇到这么好的医生。”11月11日上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叶阿姨准备陪张叔叔做康复治疗。这对夫妻眼中,不是病痛的阴霾,而是重获新生的感激与希望。

     “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

       今年58岁的张叔叔,两年前因脑梗导致右侧肢体偏瘫,本该迎接悠闲的退休生活被彻底打乱。叶阿姨两年来寸步不离地照顾他,“家里啥康复训练器材都有了,都快赶上康复诊所了。”张叔叔不甘向命运低头,通过顽强训练,已能拄拐行走。

       然而,就在生活重现希望之际,意外却不期而至。10月,老两口相伴游览阆中古镇,一个踉跄,张叔叔摔倒了。“左侧股骨颈骨折”,叶阿姨声音哽咽,“看到检查结果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两年的努力可能要白费了,情况说不定会比之前更糟糕。”作为老成都人,他们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般,让救护车从阆中直奔他们信赖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期盼能尽快手术,搏得一线生机。

突破常规提出“最优解”

       在骨科,面对这样的股骨颈骨折,初始治疗方案采用传统骨针固定术,但这意味着患者需卧床三个月。“这对偏瘫患者是灾难性的。”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负责人陶崎峰在审核病历时敏锐地意识到问题所在,“长期卧床将导致肌肉严重萎缩,甚至股骨头坏死,严重影响远期生活质量。”

       面对这一特殊病例,陶崎峰团队陷入深思。患者相对年轻,有偏瘫基础病,治疗必须兼顾近期效果与远期功能。经过周密论证,陶崎峰果断提出新的手术方案——直接进行髋关节置换术。

     “这个决策充满挑战,”陶崎峰解释,“脑梗后遗症患者肌肉力量弱,容易出现假体脱位并发症。我们选用了防脱位假体,这对手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髋关节囊修复重建也需要更加牢固。”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手术,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置换,让患者早日下地。

       手术十分成功,术后第二天,张叔叔就可以开始尝试站立;第三天,便转入康复医学科继续治疗。

       多学科协作破解难题

     “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术后功能障碍,最终目标是重建平衡与步行能力。”主管医生、康复医学科袁梦玮道出了治疗的关键。

       摆在康复团队面前的是双重挑战。首先是心理关。经历骨折手术和偏瘫旧疾,张叔叔对下肢运动充满恐惧。“我们通过科学解释建立信心,”袁梦玮说,“明确告诉他,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稳定性很高,极大降低了脱位风险,以此增强他的自信心。”其次是功能关。常规髋关节置换患者可用上肢支撑助行器,但张叔叔偏瘫侧上肢无力,传统康复路径被堵死。这正是多学科协作价值的体现——康复医学科融合了骨关节康复组和神经康复组各自的优势,为张叔叔的康复路保驾护航。创造性为他选配并训练使用“肘关节支撑式助行器”,完美绕开上肢无力的问题。“更深入的检查发现了跌倒的根本原因,张叔叔存在深感缺失的问题。”袁梦玮介绍,为此神经康复组加入了针刺治疗,针对性改善本体感觉,从根源预防再次跌倒。

       康复团队根据张叔叔体重较大、行动困难等特点,制定了针对性方案,兼顾骨骼康复与脑梗后遗症的综合治疗。“做了针灸后,原本僵硬伸展不直的手臂也软了下来,可以自然垂下了,”他兴奋地分享着这个意外的进步。

     “这次住院治疗与康复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叶阿姨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