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师陈波和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刘欢,作为中国(四川)第21批援佛得角医疗队成员,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载誉凯旋,用实际行动在非洲大地书写了中国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刘欢
抢救被锈刀刺穿头部的小伙
“刀体大部分刺入颅腔,临近功能区,还伴有铁锈残留,患者意识已经模糊,必须立刻手术。”在佛得角普拉亚中心医院工作期间,一名27岁青年在抢劫冲突中被锈刀刺穿头部,历经数小时海上颠簸转运至该院,此时已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危重症状。
接到急诊通知后,刘欢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快速评估病情、护送患者完成CT检查,随即启动紧急手术预案。“伤处靠近神经功能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疾,铁锈残留还会引发颅内感染,大出血的风险更是如影随形。”刘欢与第21批援佛得角医疗队多学科诊疗(MDT)团队紧急会商,在医疗设备匮乏、辅助检查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中,刘欢创新性地保留刀身周围骨质以固定刀体,避免二次损伤,再用磨钻精准磨出小骨窗,小心翼翼清理坏死脑组织并止血,最后沿伤道轻柔取出锈刀并清除残余铁锈。
经过数小时奋战,手术圆满成功。一周后患者康复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得知是中国医生救了我,我太幸运了。”患者逢人便竖起大拇指,还特意邀请刘欢合影留念。
全力救治重症肌无力患者
“患者双眼睑下垂3天,已经快速进展为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一天深夜,普拉亚中心医院急诊科紧急呼叫MDT团队会诊。27岁的患者Maria(化名)病情恶化迅猛,从咀嚼无力、四肢瘫痪到呼吸困难仅用了72小时,当地医生束手无策。
作为MDT团队中的神经外科专家,刘欢迅速参与会诊。结合患者症状和检查结果,团队很快明确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将患者转入ICU。在后续10天的救治中,刘欢与来自重症医学、麻醉、中医等多个领域的医疗队成员密切配合,参与制定肌力评估、呼吸功能训练、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案,全程跟踪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最终,经过团队的全力救治,Maria成功脱机拔管,肌力逐步恢复,康复出院。出院时,Maria紧紧握住刘欢的手:“是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
传授临床经验给当地医护人员
“援外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为当地留下医疗技术。”在佛得角工作期间,刘欢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无论是复杂的颅脑手术,还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诊疗,刘欢都会通过病例讨论、现场示范、操作讲解等方式,帮助当地医生提升专业水平。“中国医生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有耐心,教会了我们很多实用的诊疗方法。”当地神经科医生Taise说,在刘欢的指导下,她们对颅脑损伤、神经重症的处置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在佛得角期间,刘欢不仅完成了多例高难度手术,还参与了医疗队组织的社区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偏远乡镇。(□本报记者 陈健)
陈波
“作为党员,要去最需要的地方”
2023年8月,资阳市人民医院接到援佛得角医疗任务的通知。正在外地进修的陈波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国家需要的时候,就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回忆起当初的决定,陈波的眼神坚定而从容。
经过严格筛选,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陈波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2024年4月30日,他告别亲友同事,随医疗队抵达佛得角首都普拉亚,来不及调整时差,便迅速投身于当地的医疗工作中。
初到普拉亚,当地通用的克里奥尔语与所学葡语差异较大,语言障碍成为工作的第一道难关。“每天下班我都会跟着当地同事学几句方言,用英语和肢体语言辅助沟通,慢慢就找到了默契。”凭借这份执着,陈波很快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
“没有器械,我们就自己造”
佛得角的医疗条件远比陈波预想的更为艰苦:医疗器械老旧匮乏,药品种类有限,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漫长,甚至连最基本的腹腔穿刺引流管、负压引流袋都供应不足。陈波没有退缩,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智慧破解难题。
没有腹腔穿刺引流管,他就用大留置针自制;没有负压引流袋,就用手套或矿泉水瓶改造。不仅如此,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紧张,陈波这位肝胆外科医生,还不得不“身兼数职”,接诊糖尿病、胃肠疾病、甲乳疾病等各类患者。“每天下班都会抽时间学习其他科室的专业知识,既然来了,就要尽全力满足当地民众的就医需求。”凭借这份担当,陈波迅速从专科医生转变为“全科医生”。
2024年11月,卡车司机Joao(化名)因糖尿病合并坏死性筋膜炎就诊,右足从踝部到足背已呈紫绀色,脓液浸透纱布。病房里没有专业清创设备,只有镊子、刀片和纱布,他顶着职业暴露风险反复清创,然而所面临的困难远不止此。
治疗期间,Joao又突发登革热,血小板骤降,陈波在他掌心画体温曲线,用图形密码传递医嘱。经过三个月17次清创、5次药敏调整,Joao的创面终于长出肉芽,新植皮瓣完美存活。出院时,Jo?o张开双臂拥抱陈波,递上写着中葡双语“兄弟”的便签:“是你给了我重新走路的机会!”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援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真正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这是陈波始终坚守的理念。在佛得角期间,他不仅完成了873台外科手术,累计接诊了1500余名患者(其中危急重症37人),还把“传帮带”作为重要任务,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医疗经验。
他通过专题讲座、手术示范、病例讨论等方式,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外科基本操作、感染防控、术后管理等知识,引入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优化围术期管理,推动建立规范化交班制度。“陈医生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科学的诊疗思维。”当地外科医生安东尼奥说。在陈波的指导下,普拉亚中心医院的外科诊疗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他说:“医学不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信任的传递、理念的分享与中国医疗精神的海外延伸。”
(□秦文雯 本报记者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