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这个“脆皮00后”(年轻人调侃自己年纪轻轻,但由于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决定去爬峨眉山时,周围人都露出了“你确定?”的表情。毕竟,在我的人生信条里,能坐电梯绝不爬楼,能打车绝不走路。但偏偏,我就是被那句“爬一次峨眉山相当于爬5次泰山”的调侃戳中了——倒不是真想证明什么,只是好奇,当“文旅+健康”的风吹进这座千年名山,像我这样的普通年轻人,究竟能收获些什么?
峨眉山与“脆皮”的相遇
峨眉山屹立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仙山佛国”。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以“峨眉天下秀”的绝世风姿,承载着佛教文化、自然奇观与武侠传说三种文化基因。
全山徒步攀登?那是不可能的。我果断选择了大多数游客的“折中方案”:从山脚乘车直达海拔约2400米的雷洞坪,再从这里开启徒步登临金顶的旅程。这条路线全长约5.5公里,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普通游客通常2小时就能走完。”
但才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我的小腿就开始酸胀不已。每迈出一步,都感觉像是有人在用小锤子敲打我的肌肉。我不禁开始心生悔意:为什么我要跑到这里来“自讨苦吃”?
就在我几乎要被自我怀疑淹没时,一阵山风吹散了云雾,接引殿的红墙黛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几只猕猴蹲在栏杆上,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打量着过往行人,那眼神里似乎带着几分看透世事的淡然。一只松鼠从树枝间探出小脑袋,很快又消失在一片翠绿中。
这些山间的原住民,仿佛在用它们的方式告诉我:放慢脚步,看看周围。
说来也怪,当我不再执着于“赶路”,而是开始真正感受沿途美景时,疲惫感竟然减轻了许多。石阶旁的标识牌清晰地标注着距离与海拔,像是一个个小小的里程碑,记录着我的每一步进步。每隔一段路设置的休息站,配备着座椅与饮用水,仿佛是专门为像我这样的“脆皮”年轻人准备的补给驿站。
爬山还能“捡”队友
“要一起走吗?”在沿途的补给站,这样的邀请不绝于耳。“捡队友”的默契,在峨眉山随处可见。他们中有来自成都的上班族、重庆的大学生,还有远道而来的青海游客,他们都是独自登山时,意外“捡”到的志同道合的队友。
“本来一个人爬挺枯燥的,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就觉得很有安全感,累了有人喊加油,感觉路程都变短了。”一位大学生一边喘着气一边笑着说。
看着他们互相加油打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话:“独行快,众行远。”在这个崇尚个性与独立的时代,我们似乎渐渐遗忘了,人与人之间的扶持与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力量。
峨眉山给出的现实考题
越往上攀登,天气越寒冷,氧气也越发稀薄。一路上,我遇到不少因准备不足而受挫的游客。有人没做热身,爬半小时就捂着膝盖;有人高估体力,硬冲一段后脸色苍白、呼吸急促。
巡逻警察说,旅游旺季的求助警情能占日常的两成。有的游客体力不支被困半山腰,进退两难;有的因路面结冰滑倒受伤。每年还有不少人为了看日出夜爬峨眉山,忽视安全提示而受伤。雷洞坪至金顶的步道,夜间气温极低、路面易结冰,光线又暗,意外频发。
听着这些,出发前就萦绕在心头的问题越发清晰:当“爬峨眉山=5次泰山”成为网络热梗,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把这座千年名山变成了又一个待打卡的“运动KPI”?在追求数字和标签的路上,我们是否错过了登山本身的意义?
带着疑问,我继续攀登。终于踏上3077米的金顶,身体疲惫不堪,可一种奇妙的平静感却油然而生。站在云端,俯瞰脚下翻腾的云海,回想起一路的点点滴滴:喘着粗气的呼吸、陌生人互相鼓励的笑容、停下脚步邂逅的绝美风景……原来,答案就藏在这些真实体验里。
登山如同人生,重要的不是最终抵达的高度,而是在攀登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
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坚持到底”,但有时候,懂得量力而行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不是放弃,而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善待。
峨眉山始终在那里,以它的方式等待着每一个到访者。
也许,这就是“文旅+健康”最本质的意义:不是在名山大川间完成多么了不起的运动壮举,而是让身心在自然中得到滋养,重新找回与自我,以及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