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癌症为何越来越常见
□师金

       近年来,癌症似乎变得越来越常见,几乎每个人身边都能听到与之相关的消息。它不再只是医学话题,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健康议题。肿瘤流行病学揭示的真相是:癌症的高发并非偶然,而是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环境暴露与医学检测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认识癌症“流行”的原因。

       癌症高发的表象与本质

       人口老龄化让癌症“看起来”更多

       随着寿命延长,人类进入“长寿时代”。癌症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细胞复制次数越多,基因突变积累的风险越高。过去,人们往往在感染性疾病或意外中早逝,如今更多人活到了癌症的“易感期”。这使得癌症病例在总人口中占比上升,看似“越来越多”,其实部分原因是我们活得更久了。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段中发病率的变化,往往与人口结构调整密切对应,而非短期环境剧变的结果。

       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隐性风险

       现代人的饮食、运动、作息方式已与几十年前截然不同。高脂肪饮食、精制碳水化合物、久坐与肥胖,共同构成“代谢型风险群”。吸烟、饮酒、长期熬夜等习惯,使细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基因突变和慢性炎症反应。尤其在城市中,快节奏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叠加,使免疫监视功能下降,肿瘤细胞更易逃避免疫系统清除。肿瘤流行病学强调,癌症的发生不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更是长期生活方式累积的“慢性后果”。

       检查技术进步提高了“发现率”

       如今,人们接受体检的频率更高,影像学与分子诊断的进步使许多过去难以被发现的早期肿瘤得以识别。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筛查等手段的普及,使统计学上的“发病率”显著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癌症本身“突然爆发”。流行病学上称之为“检测效应”——我们看见的更多,并不代表疾病真正增多。对公众而言,正确理解检测技术的意义,有助于理性面对“高发”的现象。

       环境与社会因素的深层影响

       环境暴露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等环境因素不断叠加。城市居民长期暴露于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微粒等环境风险源,部分人群因此形成了较高的癌症易感基础。肿瘤流行病学通过地理分布研究发现,一些地区的特定癌种(如肺癌、肝癌)与环境污染程度呈明显相关。环境的改变不只是背景,更是风险的催化剂。

       感染与免疫状态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与部分地区特有的癌症之间也存在流行病学关联,如血吸虫感染与膀胱癌、肝吸虫感染与胆管癌风险上升有关。这些感染在慢性刺激机体组织的同时,会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与细胞再生失衡,为癌变提供“温床”。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或老年人,机体防御力下降,病毒复制与异常细胞增殖更易并行不悖,进一步增加肿瘤的发生概率。综合而言,感染与免疫的失衡构成了癌症发生的另一条隐秘通路。

       社会结构与心理应激的潜在作用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情绪焦虑、社会孤立等心理应激因素正在成为癌症流行的新变量。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使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诱导炎症反应。肿瘤流行病学的心理维度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并非直接致癌因素,但它通过影响生活方式与免疫系统间接促进肿瘤发生。同时,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使患者难以及时获得早期干预,增加了疾病进展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更科学的预防理念——从改善日常习惯、控制环境暴露到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癌症的“流行”,提醒我们健康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平衡正在重新定义。唯有认识真相,才能在长寿社会中活得更健康、更有尊严。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