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在第一时间正确处理骨折
□李友松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多由外力撞击、摔倒或扭伤引发。骨折发生后,若第一时间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加重、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引发畸形愈合等后遗症,影响肢体功能恢复。掌握科学的骨折急救方法,能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前有效减少二次伤害,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识别骨折的信号

       局部疼痛与肿胀: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同时伴随局部组织肿胀,皮肤可能出现青紫或瘀斑。这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及软组织损伤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

       畸形与异常活动角度:骨折部位可能出现外观畸形,如肢体缩短、弯曲或旋转,与正常肢体形态明显不同。此外,在非关节部位可能出现不应存在的异常活动角度,这是骨折端移位后骨骼连续性中断的典型表现。

       骨擦音或骨擦感:活动受伤肢体时,骨折断端相互摩擦可能产生轻微的“咔嚓”声(骨擦音)或触摸时感觉到的摩擦感(骨擦感)。但需注意避免主动诱发这种表现,以免加重损伤。

       骨折急救科学流程

       骨折急救需遵循“先稳定、后处理、再转运”的原则,按以下四步科学操作:

       停止活动,就地制动。让受伤者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受伤肢体负重或移动。若为下肢骨折,可让患者平卧,在受伤肢体下方垫上柔软物品;若为上肢骨折,可将患肢自然下垂或用衣物临时托扶,减少骨折端的活动,防止移位加重损伤周围组织。

       止血包扎(开放性骨折)。若骨折部位皮肤破损(开放性骨折),需先进行止血处理。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压力要适中且持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止血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伤口,再用绷带或布条轻轻包扎,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临时固定,减少移位。利用身边可用物品(如木棍、树枝、硬纸板、杂志等)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固定材料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确保骨折端稳定。固定时先在骨折部位垫上柔软布料,再将固定材料贴合肢体两侧,用绷带或布条绑扎固定,绑扎力度以能固定住材料且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避免过紧导致肢体缺血。

       安全转运,及时就医。固定完成后,需将受伤者安全转运至医院接受专业治疗。转运时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姿势,如脊柱骨折患者需保持身体直线搬运,避免弯腰或扭转;下肢骨折患者可使用担架或由多人协作平稳抬起,避免让受伤肢体受力。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受伤者的意识、面色及受伤部位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调整。

       特殊部位骨折急救须知

       脊柱骨折:怀疑脊柱骨折时,严禁让受伤者站立、坐起或随意翻动身体,需让其保持平卧姿势,用门板、硬木板等作为搬运工具,由多人协作将患者平移至搬运工具上,确保脊柱始终处于直线状态,避免因搬运不当导致脊髓损伤,引发严重后果。

       颈部骨折:颈部骨折风险极高,急救时需要让受伤者保持头部中立位,避免低头、仰头或转动头部。可使用毛巾、衣物等折叠后垫在颈部两侧进行固定,限制头部活动,搬运时需有专人托扶头部与躯干,确保头部与身体同步移动,防止颈部扭曲。

       关节部位骨折(如肩、肘、膝):关节部位骨折易伴随关节脱位,急救时避免强行复位,只需将受伤关节置于舒适且稳定的位置进行固定,如肘关节骨折可将患肢屈肘90度,用硬纸板或夹板固定后悬挂于胸前,减少关节活动,等待专业医生处理。

       总之,骨折急救的关键在于“及时、正确、避免二次伤害”,第一时间的科学处理能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急救处理仅为临时措施,无论骨折轻重,都需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通过专业检查明确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接受规范治疗,才能确保肢体功能的良好恢复。 (盐亭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