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慢阻肺患者吸入激素会成瘾吗
□谢秀珍

       在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吸入激素是常用药物之一。然而,许多患者对这类药物存在担忧:“吸入激素副作用大吗?”“长期使用会成瘾吗?”这些疑问导致部分患者拒绝规范用药,反而加重了病情。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医学证据,破解关于吸入激素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吸入激素副作用大,不敢用

       真相:吸入激素的副作用远小于口服或静脉激素,且多数可预防。

       慢阻肺的核心病理是气道慢性炎症,吸入激素通过雾化装置直接作用于肺部,能精准抑制炎症,减少痰液分泌和气道痉挛。与口服激素相比,其优势有哪些?

       剂量极小:每次吸入剂量以微克计算,仅为口服激素的1/50~1/100,全身吸收量极低。

       副作用局限:主要影响口腔和咽喉,常见问题包括声音嘶哑、口腔念珠菌感染(鹅口疮)、轻微咳嗽等,极少引发肥胖、骨质疏松等全身反应。

       如何应对副作用?

       漱口是关键:用药后立即用清水漱口,可清除残留药物,降低真菌感染风险。

       使用储雾罐:儿童或操作困难者可借助储雾罐,减少药物在咽喉部的沉积。

       定期监测:长期大剂量使用者需定期检查骨密度和血糖,儿童需每3个月监测身高体重。

       研究表明,规范使用吸入激素的患者,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不足5 ,且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声音嘶哑多在1~2周内缓解。

       误区二:吸入激素会成瘾,停不了药

       真相:吸入激素无成瘾性,但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成瘾”通常指药物依赖,表现为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如焦虑、震颤)。而吸入激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气道炎症,属于“治疗需求”而非“心理依赖”。慢阻肺患者需长期用药的原因有哪些?

       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即使无症状,气道壁仍存在慢性炎症,停药后炎症可能反弹。

       预防急性加重:规律使用吸入激素可减少50 以上的急性发作风险,降低住院率。

       何时能停药?

       医生会根据肺功能、症状评分等指标调整剂量。例如,稳定期患者可能从每日两次减至每日一次,最终尝试隔日用药。但绝不能自行停药,否则可能导致气道重塑加速,肺功能不可逆下降。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指出,吸入激素不作用于大脑奖赏系统,不会引发成瘾;临床建议通过“减量法”逐步停药,而非突然中断。

       误区三:病情好转就停药,省药费

       真相:断续用药危害更大,可能引发急性加重。

       部分患者认为“喘了就吸,不喘就停”能节省费用,实则陷入恶性循环。

       炎症控制不佳:间断用药导致气道炎症反复,痰液堵塞加重,形成“痰栓~感染~更严重炎症”的恶性循环。

       急性发作风险高:研究显示,未规律用药的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风险增加3倍,住院费用是规律用药者的5~8倍。

       肺功能加速衰退:每次急性加重都会导致肺功能永久性损失,相当于提前进入疾病晚期。

       如果算经济账,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为例,每日规范用药费用约10元,而一次急性加重的住院费用可能超过5000元。

       误区四:吸入激素不如口服药有效

       真相:吸入激素是慢阻肺稳定期的首选治疗。

       口服激素虽能快速控制严重炎症,但副作用显著(如血糖升高、骨质疏松),仅用于急性加重期的短期治疗(通常不超过10天)。那吸入激素有哪些优点呢?

       起效快:15~30分钟内缓解气道痉挛。

       作用持久:单一药物可维持12~24小时疗效。

       联合治疗增效: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联用,可同时改善气道炎症和痉挛,效果优于单药。

       全球慢阻肺诊治指南(GOLD)明确将吸入激素作为稳定期治疗的基石药物,尤其适用于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

       科学使用吸入激素

       遵医嘱:剂量、频次需严格按处方执行,不可自行增减。

       定期评估: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吸入激素是慢阻肺治疗的“安全卫士”,其副作用可控、无成瘾性,关键在于规范使用。患者无须因过度担忧而拒绝治疗,更不应因短期症状改善而擅自停药。与医生保持沟通,定期监测,才能让药物真正发挥“保护气道、延缓进展”的作用,让呼吸更自由。(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平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