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冬日煨鸡 暖身暖心
中医提醒:天冷了更要少吃生冷食物
□李治钢

       初冬,檐角的桂树落尽了最后一批花瓣,地上铺着薄薄一层金黄,这时节最盼的,便是灶上那锅煨煮的神仙鸡。这道乡间佳肴恰应了《饮膳正要》中:“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的古训,将冬季滋补的智慧,熬煮成满室暖香。

       老家后院竹篱笆围着的鸡埘里,总养着几只走地土鸡。母亲会挑一斤半重的肥嫩仔鸡,说“这个头煨出来肉嫩不柴”。她蹲在青石臼旁处理鸡身,利落地褪去细羽,鸡胗、鸡肝单独洗净,用盐反复搓揉去腥。这些“鸡杂碎”,炒成佐酒小菜,是父亲的最爱。处理干净的整鸡沥干水,表皮泛着淡粉的米白色,在柔和的天光里,像块刚剖出的河蚌肉,透着新鲜劲儿。

       腌制是神仙鸡的关键一步。母亲取来粗陶砂钵,先铺一层生姜片,再撒把晒干的紫苏叶。“紫苏能去寒,配鸡肉最搭。”她一边说,一边用生抽、少许冰糖调成酱汁,均匀抹遍鸡身,连鸡腹里都塞进葱段和两三片橘皮。“医书上说土鸡补气血,这个时候吃正好。”母亲把腌好的鸡放进砂钵,静置一个时辰,待酱汁慢慢渗进肌理。

       炖煮时最见功夫。母亲往砂钵里倒陈年黄酒,酒面刚好漫过鸡身,“斤鸡斤酒,神仙也求”,这是老辈传下的规矩——本地煨神仙鸡从不用水,全靠黄酒激出鲜味,还能暖脾胃。随后往砂钵里加小半碗高汤,那是前日用猪骨熬的,再丢两颗干红枣、几片党参。再将砂钵放置铁锅内,盖上厚重的木盖,用湿棉布裹住盖沿,防止热气跑漏,这密封焖煮的诀窍,能让鸡肉更酥烂。

       灶火燃起,文火慢煨。起初,砂钵里只有细微的咕嘟声,黄酒与鸡肉在里面悄悄磨合;半个时辰后,一缕缕香气冲破棉布的包裹。母亲坐在灶前添柴,时不时侧耳听着砂钵里的动静,蒸汽裹着香气扑在她脸上,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暖意。一个半时辰过去,揭盖的瞬间,浓郁的香气轰然炸开,在微凉的空气里凝成醉人的暖雾。

       此时的神仙鸡,色泽红亮油润,像裹了层琥珀。筷子轻轻一夹,骨肉便温柔分离,肉质酥烂却不脱形。母亲把鸡盛入白瓷盘,淋上砂钵里的原汁,汤汁顺着鸡身滑落,在盘底积成浅浅的金色汁液。先尝一口鸡皮,软糯弹牙,满是黄酒的醇香;再品鸡肉,鲜嫩入味,汁水在齿颊间爆开,咸中带甜,余味里还藏着紫苏的清鲜。母亲往我碗里舀一勺汤汁,嘱咐我:“喝下去,浑身都暖烘烘的。”

       神仙鸡的吃法也有讲究。剩下的鸡肉撕成丝,拌上生抽、蒜末和少许辣椒油,再撒把切碎的焯水青蒜叶,便是一道开胃的凉拌鸡丝,配着刚蒸好的糯米糕,能多吃两块。鸡骨与汤汁一起熬煮,加入切块的萝卜,煮至萝卜透明软烂,便是一碗鲜美的鸡汤萝卜煲,萝卜吸满汤汁,入口即化,暖得从喉咙一直到心口。

       最后,父亲会用剩下的鸡汤煮一碗面,撒上葱花和香菜。暖融融的面条下肚,白日里的凉意一扫而空。我坐在一旁,看着父亲小口啜饮自酿的米酒,母亲收拾着碗筷,厨房里的香气还在弥漫,与庭院里的晚风形成鲜明对比。

       父亲说,“老辈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其实,神仙鸡的美味,不仅在于肉质的酥烂、汤汁的醇厚,更在于它藏着中国人顺应时节的生活哲理——以温性食材滋补身体,以慢火细煨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