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会让孩子变笨。”“老人全麻后记性大不如前。”这些传言让不少人对全麻手术心生恐惧。全麻真有这么可怕吗?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个事儿讲清楚。
全麻是大脑的“可控休眠”
全麻,全称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作用,让大脑进入“可控休眠”状态。
现代全麻常用三类核心药物:镇静催眠剂,像丙泊酚、依托咪酯,通过增强GABA受体活性,抑制神经元兴奋,让大脑皮层“安静”下来;镇痛剂,比如阿片类药物,能阻断痛觉信号向丘脑的传导,让你手术全程无痛;肌松剂,比如罗库溴铵,能干扰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为医生创造稳定的操作环境。
药物进入大脑后,会精准调控不同脑区活动。前额叶皮层活性降低,让你失去意识;海马体功能被抑制,导致顺行性遗忘;脑干呼吸中枢功能也被抑制,通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而且,这种调控是可逆的,药物代谢完,大脑就“重启”恢复正常。
术后“变笨”另有隐情
很多人觉得全麻后变笨了,其实这背后有其他原因。
麻药代谢期的“宿醉效应”
全麻术后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暂时性迟缓,表现为对相同问题的重复性询问、空间定位偏差等类似酒精宿醉后的表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宿醉效应”。其发生机制与体内尚未完全清除的麻醉药物残留相关,此类残留物质会短暂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的正常平衡,导致神经信号传递效率下降。随着药物在体内的进一步代谢与排出,该效应通常在术后24小时内自行缓解,不会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持续性影响。
手术应激的“蝴蝶效应”
手术操作带来的创伤会激活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炎症介质可能突破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的海马体产生影响,干扰其神经发生过程。在动物实验中,手术创伤已被证实会对海马体的神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与短期记忆能力的暂时性减退存在关联。不过,目前针对人体的临床研究尚未发现,单次手术引发的应激反应会对患者长期认知功能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影响,短期记忆变化多可随术后恢复逐渐改善。
心理暗示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儿童全麻患者群体中,家长对“全麻影响智力”的担忧情绪可能通过日常互动传递给孩子,进而对孩子术后的学业表现产生间接影响。若家长反复向孩子提及“是否感觉变笨”等问题,会强化孩子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负面心理暗示,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自我怀疑,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这种由心理暗示引发的认知感受变化,并非麻醉药物对大脑造成的器质性影响,而是心理因素作用下的主观体验偏差,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可有效缓解。
识别全麻误区,不再踩坑
关于全麻伤脑,有几个常见误区,我们来澄清一下:
误区1:全麻会“毒害”神经元
很多人觉得全麻药物会像“毒素”一样损伤大脑神经元,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现代全麻药物代谢速度很快,在体内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排出,不会长期滞留。药物作用结束后,神经元能很快恢复正常功能,不会因为一次全麻就出现“中毒”式的损伤,大脑也能逐步回归正常工作状态。
误区2:儿童大脑更易“受伤”
家长常担心孩子大脑没发育好,全麻会留下伤害,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无须过度放大。虽然3岁以下幼儿对麻醉药更敏感,但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体重、发育情况精准控制药量和用药时间。当手术能解决关键健康问题时,及时治疗的获益远大于麻醉的潜在风险,临床中也有大量儿童术后发育不受影响的案例。
误区3:老年人一定会出现“术后痴呆”
不少人觉得老年人全麻后一定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认知变差的“痴呆”症状,这其实是误解。老年人术后偶尔出现认知波动,更多和术前本身的认知基础、术中血压是否稳定、术后恢复情况等有关,并非全麻直接导致。只要医生做好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大部分老人术后认知功能都能逐步恢复,不会走向“痴呆”。
如今,麻醉技术越来越先进,麻醉医生会在术前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术中密切监测,保障患者安全。因此,别再谈全麻色变,相信医生,放心接受治疗,一起打败疾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