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突然嘴歪、言语不清 警惕脑梗死
□黄冰梅

       有人吃饭时突然筷子掉落,嘴角不受控制地歪斜,想说话却含糊不清;有人走路时突然一侧肢体无力,甚至无法站立……这些看似突发的异常表现,很可能是脑梗死发出的紧急信号。这是一种因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若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了解脑梗死的典型信号并掌握正确应对方法,能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识别脑梗死的典型信号

       快速识别脑梗死可借助“中风120”口诀,这是一套简单易记的中风识别方法。

     “1”代表看一张脸: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是否对称,尤其是微笑时口角是否歪斜。中风发作时,一侧面部肌肉可能出现无力或瘫痪,导致面部不对称,比如一侧嘴角下垂、眼睛无法闭合等。

     “2”代表查两只胳膊:让患者将两侧胳膊平举,观察是否有一侧胳膊无力下垂。同时可轻轻按压两侧胳膊,感受患者的抵抗力量是否一致,若存在明显差异,需进一步警惕。

     “0”代表聆听语言:注意患者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能否正常回答问题或理解他人话语。中风可能影响语言中枢,导致患者出现说话含糊不清、用词错误、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完全不能说话的情况。

       出现信号后的紧急处理

       脑梗死救治的关键在于时间,出现疑似信号后需立即采取正确措施。

       拨打急救电话:发现他人或自身出现上述症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患者所在位置、症状表现及发病时间,等待专业医护人员救治。切勿自行判断症状“不严重”而延误就医,即使症状短暂缓解,也需及时就诊排查。

       保持舒适体位:让患者平卧休息,避免随意搬动或改变体位,尤其是怀疑有颈部或头部损伤时。若患者出现呕吐,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若患者佩戴假牙,需协助取下。

       避免错误做法: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或喂食,以免发生呛咳、误吸;不要用力掐人中、按压肢体等,这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患者不适或造成二次损伤。应安静陪伴患者,密切观察其意识、呼吸、脉搏变化,为急救人员提供详细信息。

       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了解脑梗死的高危因素,能帮助针对性预防,降低发病风险。

       慢性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血管壁易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若这些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脑梗死发生概率。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或硬化;饮食中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以及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都会影响血液循环,诱发脑梗死。

       其他因素:年龄增长会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风险随之增加;有脑梗死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发病风险升高。

       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存在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生概率。

       日常预防的关键措施

       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能有效降低脑梗死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不要自行停药、减药或换药,避免因病情波动增加风险。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饮食清淡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每周坚持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学会调节情绪。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有脑梗死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需重点检查脑血管、心脏及血液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干预,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总之,脑梗死虽发病突然,但并非不可预防和应对。牢记其典型信号,出现异常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日常生活中积极控制高危因素,养成健康习惯,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重视每一个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就是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防线。(盐亭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