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市人民医院构建急危重症救治新格局
从ECMO突破到全域守护

     “感谢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0月27日上午,43岁的宋先生康复出院时,紧握着简阳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再三道谢。一个多月前,他因暴发性心肌炎陷入深度昏迷,心脏濒临停跳,正是医院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成功应用,以及多学科团队48小时的精准施救,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简阳市首例ECMO辅助救治暴发性心肌炎的成功,不仅是该医院技术实力的见证,更是践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县域急危重症救治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技术攻坚破瓶颈

       ECMO辅助救治见证“县域硬核实力”

       9月17日清晨,东部新区草池镇的宁静被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打破。43岁的宋先生被发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家属慌乱中拨通了120急救电话。8时38分,简阳市人民医院120急救团队抵达现场后立即展开抢救,并通过医院自主搭建的“院前预警系统”将宋先生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初步病情判断同步传输至院内急救医学部,一场“患者未到、准备先行”的立体化抢救迅速铺开。

       9时16分,救护车刚驶入医院急诊楼通道,以急救医学部副主任宋凤莲为核心的抢救团队已全员待命……急救医学部、重症医学科、心内科专家紧密协作,近2小时的高强度抢救中,监护仪上的生命曲线数次趋近平直又被强行拉回。10时17分,宋先生的心脏终于恢复微弱跳动。

       心脏复跳只是第一步,战斗才刚刚开始。检查提示,宋先生罹患暴发性心肌炎,心肌因严重炎症出现广泛坏死,心脏随时可能再次骤停。急危重症核心救治团队果断决策:必须立即启动VA-ECMO,用人工心肺替代患者心脏功能。转入重症医学科后,心血管外科与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无缝衔接,30分钟内,一系列高难度操作一气呵成。当ECMO机器发出平稳运转声,含氧血液源源不断输送至宋先生全身各脏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进入关键阶段。

       接下来的48小时,ICU病房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医护团队实行“一人一策”精细化管理,持续监测ECMO运转参数及患者生命体征,抗凝指标及血气分析每4小时检测一次,既要防止血栓形成,又要避免出血风险。其间,宋先生出现短暂血压波动,多学科团队30分钟内便将生命体征稳定。在撤机阶段及后续治疗中,重症医学科联合急救医学部、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临床营养科、康复科、心理科组成多学科联合诊疗组,全方位保障患者康复。当宋先生成功撤离ECMO和呼吸机,清晰喊出家人名字时,ICU病房内响起了掌声。

       首例ECMO辅助救治的成功绝非偶然。“早在两年前,医院就锚定县域急危重症救治短板,将ECMO技术攻坚纳入学科建设重点项目。”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肖刚介绍,医院先后选派6名骨干医护人员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三甲医院专项进修,并邀请华西医院ECMO领域专家赖巍、郭军等教授专职驻院指导,多次开展动物实验模拟实战,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系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让医院在关键时刻交出了亮眼答卷。

       资源整合聚合力

       急危重症医学部实现“1+1>2”效能

       宋先生的成功救治,是简阳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效能的集中体现,而这一体系的形成,源于医院推动的一次深刻资源整合变革。2024年底,为落实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破解“急诊与重症脱节、资源分散”等县域医疗共性难题,医院打破急救医学部与重症医学科的行政壁垒,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将两个一级科室统一管理,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管理一体化、医疗质量同质化”。

     “整合不是简单的人员合并,而是在医院统筹下让资源流动起来、能力聚合起来。”急救医学部副主任杨红丽以68岁李先生的救治案例举例:今年初,李先生因消化道大出血导致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仅30g/L,随时可能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救护车抵达医院时,急危重症医学部已通过院前预警系统完成信息同步,输血科提前备好血液,急救团队迅速完成住院前急诊输血操作,整个流程仅用28分钟,为后续内镜止血赢得宝贵时间。

       变化源于医院的三大机制创新:建立急诊与ICU医护人员双向轮转机制,急诊医生定期到ICU参与重症患者的监护、抢救,提升危急病情判断能力;ICU医生深入急诊参与院前急救,实现“病情判断无偏差、治疗衔接无间隙”;推行信息共享机制,将院前急救、急诊诊疗、重症监护系统互联互通,患者病情数据实时同步;制定统一诊疗规范,形成标准化操作指南。数据见证成效:急危重症医学部成立以来,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平均抢救时间缩短32 ,重症患者转出ICU成功率提升15 ,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较去年同期提高21 。

       体系升级织密网

       多中心联动守护“家门口的健康”

       从ECMO技术突破到急危重症医学部整合,简阳市人民医院的探索并未止步。医院始终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建设多个特色医疗中心,织密覆盖全人群、全病种的县域急危重症救治网络。

       在创伤救治领域,医院创新打造的“县级实体化创伤中心”交出亮眼答卷。这支平均年龄仅34岁、成立不足一年的团队,践行“一个区域、两个链接、三个团队”的救治模式:以“简阳市急诊创伤救治联盟”为核心,将23家医疗机构纳入统一救治圈;纵向打通院前与院内信息壁垒,横向整合12个学科资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三个团队无缝接力,使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黄金1小时”救治率提升40 ,死亡率、致残率分别下降18 和22 。不久前,一名患者因高处坠落导致严重骨盆骨折,院前团队转运途中传输相关监测数据,院内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患者抵达后15分钟完成术前评估,30分钟进入手术室,最终成功获救。

       针对县域居民“疑难病就诊难、鉴别难”的痛点,医院成立疑难病诊疗中心,推出“三集中三畅通”模式——集中优质专家资源、集中先进检查设备、集中多学科会诊力量,畅通上下转诊通道、畅通远程会诊通道、畅通疑难病例随访通道。与传统模式相比,该中心实行“患者不动专家动”,由医院统一协调专家会诊,接到需求后到开始会诊平均等待时间仅4小时。目前已开展多学科协作、讨论225例,远程教学、查房309例,助力县域疑难病患者走出就医困境。

       目前,医院已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特色救治中心,成功加入中国出血中心,形成“多中心联动、全链条覆盖”的急救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达92.3 ,较去年提升近6个百分点;县域内患者外转率下降18.7 ,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救治”。

     “人民医院为人民,守护生命健康是我们的初心使命。”医院院长吴国勇表示,下一步,医院将深化医疗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不断完善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让生命绿色通道更加畅通。 (李太辉 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