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差异
□饶静

       当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尿毒症期),肾脏无法正常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时,透析就成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常用的透析方式主要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二者虽目的相同,但原理、操作方式和适用人群差异显著。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也能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原理

       血液透析:借助机器完成“体外净化”

       血液透析需依赖专业的血液透析机和透析器(俗称“人工肾”)。治疗时,通过血管通路(如内瘘、导管)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进入透析器。透析器内的半透膜会像“筛子”一样,利用弥散、对流原理,让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等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钾、磷等电解质,通过半透膜进入另一侧的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碳酸氢盐等物质会进入血液,调节酸碱平衡。净化后的血液再通过通路回输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类似“给血液做体外过滤”,需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腹膜透析:利用自身腹膜实现“体内交换”

       腹膜透析则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半透膜。腹膜是覆盖在腹腔内壁的一层薄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强大的物质交换能力。治疗时,患者需先通过手术在腹部置入腹膜透析管,将无菌的腹膜透析液通过导管注入腹腔。透析液在腹腔内停留一段时间(通常4~6小时),在此期间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会通过腹膜上的毛细血管壁,渗透到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葡萄糖、电解质等营养物质会进入血液。待交换完成后,再将含有废物的透析液通过导管排出体外,完成一次“体内透析”。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操作。

       从操作到生活的全方位对比

       治疗地点与频率

       血液透析必须在具备资质的医院透析中心进行,每周需治疗3次,每次时长约4小时,治疗时间固定,患者需严格遵守医院排班,往返医院会占用一定时间和精力。

       腹膜透析以居家治疗为主,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和自动腹膜透析(APD)。CAPD需患者每天手动操作3~4次,每次换液约30分钟;APD则可借助自动腹膜透析机,在夜间睡眠时完成透析,白天不影响正常活动,时间安排更灵活。

       血管/腹部条件

       血液透析对血管通路要求极高,需提前建立并维护好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常见的有自体动静脉内瘘(首选)、人工血管内瘘、中心静脉导管。若血管条件差(如糖尿病患者血管硬化严重、老年人血管纤细),可能难以建立合适通路,影响治疗开展。

       腹膜透析需依赖完整、无损伤的腹膜功能,且腹部无严重粘连、感染、外伤或大手术史(如曾做过腹腔大手术可能导致腹膜粘连,影响透析液流动)。同时,患者需具备一定的手部协调能力,能正确操作换液流程,或有家属协助。

       两种透析方式无绝对优劣,选择需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条件、生活需求、家庭支持等综合判断:若患者血管条件好、生活能自理但无人协助居家操作、或居住在医院附近,血液透析是更稳妥的选择;若患者血管条件差、需兼顾工作或照顾家庭、希望减少医院往返、或对饮食限制耐受度低,腹膜透析可能更合适。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虽原理和操作不同,但都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延续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两种方式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在逐步提升,患者无须因“选择困难”而焦虑。关键在于充分了解自身情况,与医生、家属充分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毕竟,适合的透析方式,才是帮助患者更好回归生活的“桥梁”。 (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