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综合疗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妙用
□吴静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疾病,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康复手段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医综合疗法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治疗方法,为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单纯针对症状,而是着眼于恢复身体的动态平衡,激发人体自愈潜能,成为康复医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医看待中风偏瘫,有独到的视角。它并不将其视为孤立的肢体功能障碍,而是认为这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经络阻塞”的结果。当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上扰脑窍,阻塞经络,便会导致一侧肢体的萎废不用。因此,中医康复的核心思想就是“重塑平衡”——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益气血,让身体重新回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状态。这种“以平为期”的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神经重塑和功能代偿不谋而合,但路径更为多元和个性化。

       在中医综合疗法的工具箱里,针刺无疑是一把利器。对于偏瘫患者,针灸医师会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等理论,重点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因为这些经络多气多血,刺激它们能有效调动全身气血。头针疗法更是直接,通过在头皮相应功能区进行针刺,如同直接对大脑发出“唤醒”信号,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重组。许多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后,会感觉患侧肢体从冰凉麻木逐渐转为温暖,肌力也开始有微弱的提升,这便是经络之气逐渐通畅的明证。

       与针刺相辅相成的,是丰富多样的推拿手法。推拿并非简单的按摩,它是一套严谨的医学体系。针对偏瘫早期软瘫期的肌肉松弛,医生会采用刺激性较强的手法如拿法、揉法,以兴奋神经、增强肌张力;到了后期痉挛性瘫痪期,患者肌肉紧张甚至痉挛,则改用舒缓的滚法、推法,以放松痉挛、剥离粘连。循经推拿能够疏通整条经络的气血,而摇法则能活动僵硬的关节,预防挛缩。这种由外而内的物理刺激,不仅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更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了中枢功能,为主动运动奠定了基础。

       中药在内调平衡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医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精准施治。对于伴有面红、口干、烦躁的“肝阳上亢”型,会用天麻钩藤饮来平肝潜阳;对于言语不清、舌苔厚腻的“风痰阻络”型,则会用解语丹或涤痰汤来熄风化痰;而对于肢体冰凉、气短乏力的“气虚血瘀”型,补阳还五汤便是经典选择,其中黄芪大补元气,配合活血化瘀的药材,犹如为气血运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个体化的汤药调理,从内部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为外在的功能恢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除了这些主流方法,一些传统养生功法在康复中也展现出独特妙用。八段锦、太极拳等导引术,动作舒缓,强调意念、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患者即使站立不稳,也可以从坐式或卧式的简单动作练起。这些练习不仅能活动关节、锻炼肌力,更重要的是能调节患者的呼吸,稳定情绪,增强其对身体的控制感和信心。当然,最理想的康复模式是中西医的强强联合。现代康复医学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作业疗法,目标明确,技术规范;而中医综合疗法则善于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内部环境,激发其自身修复能力。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在物理治疗前进行针灸或推拿以放松肌肉、疏通经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为患者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康复支持系统。

       总而言之,中医综合疗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妙用”,妙就妙在它“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妙在它“调和平衡”的治疗智慧。它不急于求成,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工匠,从经络、气血、脏腑等多个层面精雕细琢,逐步重塑被疾病打破的平衡。对于正在经历康复漫漫长路的中风患者及其家人而言,了解并善用这些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或许就能在挑战中看到更多希望,于荆棘之中,开辟出一条通向功能重塑、提升生活质量的康庄大道。(成都城东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