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冬天到底来了没有


      10月以来,北方多地出现连阴雨天气,气温直线下降。为应对连续低温,山西太原19日开始提前供暖,比去年同期早了10余天。北京南郊观象台20日最低气温跌破冰点,一些网友表示,今年感觉像是“一秒入冬”。

       入冬、立冬、冬至有啥区别

     “上一秒”还秋高气爽,“下一秒”就火速“入冬”,难道冬天真的来了?入冬、立冬、冬至,听起来好像都是迈入冬天的信号,它们有啥区别?

       山西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刘月丽解释说,气象学上的入冬,是指按照气象学标准进入冬季的意思,而立冬、冬至均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气象学上来说,是以温度来划分四季。以当年5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0℃以下时,第一个小于10℃的日期作为冬季的开始。

       而根据节气划分的四季中,冬季,以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终点在立春前。立冬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冬至,俗称“数九”,这一天太阳照射北半球时间最少,白天最短。

       真的提前入冬了吗

       近期,多地气象台发布了道路结冰预警,不少网友也表示感觉今年已经提前入冬。事实当真如此吗?

       刘月丽表示,从气象学意义上说,各地气候特点不同,进入冬季时间也各不相同。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接下来几天的最高气温预计都将超过10℃,并不满足连续气温稳定在10℃以下的判定条件,因此,并不能从气象学角度定义目前山西太原已经提前入冬。而在我国东北等地,未来几天的温度持续在10℃以下,甚至最低温到达零下,已达到入冬标准。

       为何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不同

       专家分析,人的感觉主要依赖“体感温度”,这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风速、湿度、日照、穿着等。大风天里,即使气温是5℃,体感温度可能接近0℃。这种“湿冷”或“风寒”让人的“体感温度”比实际平均气温低得多。

       今年北方多地秋天短暂,可以说是刚从偏暖的“夏天”直接过渡到了10℃左右的气温,有着从“暖”到“冷”的强烈反差,这也会极大地强化“入冬”的感知,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断崖式降温”和提前入冬的感觉。

       不论如何,虽然有些地区气象意义上的冬天还未正式“报到”,但寒冷的感觉已然真实。大幅降温容易引发心血管类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成为感冒、流感等流行病的诱因。专家提示,尽管俗语中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仍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