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华西医院营山医院伍钰麟
20年探索 让患者从“卧”到“立”重启人生

       在康复医学领域深耕二十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伍钰麟成为患者心中值得信赖的“希望引路人”。他带领团队在神经康复、疼痛康复、骨关节康复等领域不断探索,凭借精湛医术与深厚仁心,帮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找回生活自信。

       攻坚克难

       助昏迷患者重拾尊严

       今年2月,50岁的李华因摔倒致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处于“半植物人”状态长达40天。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伍钰麟团队联合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为其制定了“医护治一体化”的综合康复方案。

     “昏迷患者的康复需要多管齐下,我们采用了促醒治疗体系、感官刺激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方案。”伍钰麟介绍。团队借助智能吞咽言语训练系统,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和言语功能;通过四肢联动训练恢复肌力,并结合平衡训练为步行打下基础。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治疗与护理,李华从昏迷状态逐步恢复至能够回应简单指令、实现独立行走。“康复不仅是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更是帮助患者重拾生命尊严。”伍钰麟感慨道。

       精准施治

       让患者手臂重获新生

       今年年初,60多岁的唐阿姨因带状疱疹导致右前臂感觉减退、手腕手指无法活动,连最基本的拿筷子、穿衣都无法完成。“患者来院时情绪低落,右手功能严重受损,这对她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伍钰麟回忆道。

       面对这一棘手病例,伍钰麟团队迅速制定了个性化综合康复方案:通过针灸疏通经络,运用中低频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结合中药塌渍活血化瘀,并配合现代手功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经过20余天的系统治疗,唐阿姨的手部肿胀和疼痛明显减轻,手指从仅能轻微活动恢复到可以灵活屈伸,并最终重获生活自理能力。“看到患者能够重新拿起筷子吃饭、亲手切菜做饭,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伍钰麟说。

       技术创新

       打造区域康复医学新高地

       如今,康复医学科已发展成为营山县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现有医护人员36人,开放床位100张。科室配备了康复机器人、智能吞咽言语训练系统、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常规开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关节穿刺治疗、针刀治疗、运动疗法等特色技术。

       在伍钰麟的带领下,科室以疾病诊断为中心,以功能康复为导向,成立了多个康复专业治疗组。通过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紧密协作,构建了完善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我们始终坚持‘康复前移后延’的理念,将康复治疗贯穿疾病全程。”伍钰麟介绍。

       依托与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团队的深度合作,科室建立了南充市市级专家工作站,华西康复医学专家何竟、郭华两位教授长期坐诊,让患者在县域内就能享受到“华西标准”的康复服务。 (陈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