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课上的串珠闪光,到丝瓜田里的笑声回荡,四川天府新区以“服务贴心、专业直达、关怀长效”为宗旨,持续升温“复元守护行动”,让精神障碍康复者一步步走出“阴霾”,拥抱阳光灿烂的新生活。
       近年来,天府新区致力于织密残疾人福利事业保障网,深入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助力精神障碍康复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回归社会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建成1个区级指导中心和9个街道级复元驿站,实现康复服务全覆盖,摸排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1455人,建档立卡133人,服务规范率达92.38 ,服务康复者及家属1.2万余人次。
       复元驿站“微课堂”
       小空间承载大希望
     “我喜欢到复元驿站来玩。”21岁的小罗(化名)拿着刚做好的扭扭棒花朵,眼里闪着光。在正兴街道复元驿站里,这样的温馨场景每天都在发生——指尖上的手工课、田埂间的农疗活动、教室里的经络拍打操,30余名康复者在趣味互动中找回自信、收获快乐。
       复元驿站联合家庭医生定制“康复大礼包”:从生活技能训练手册、服药提醒卡,到手工材料包、种植工具,每一份物资都贴合康复者需求,更用“慢慢来,别着急”的耐心引导,让复元驿站成为康复者的“第二个家”。在太平街道复元驿站的丝瓜田里,6位康复者与家庭医生一起采摘丝瓜,80斤丝瓜里藏着郑女士“能赚100多元”的喜悦;在正兴街道复元驿站“青禾小筑园”里,康复者一边整理丰收的小葱,一边讨论“下次种番茄吧”,笑声里满是对生活的期待。一位康复者家属说:“复元驿站让孩子敢说话、愿出门,比什么都强!”
       康复服务“快响应”
       专业力量跑出“复元加速度”
     “需要为郑女士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太平街道复元驿站接到确诊精神障碍5年的郑女士转介康复需求后,迅速触发“服务加速键”,立即依托以四川天府新区第二人民医院为指导中心的精神科和康复科专业资源,为郑女士制定康复计划。从专人陪伴沟通、生活技能训练,到心理舒缓疗法,每一项康复内容都精准满足郑女士的需求。
       在复元驿站里,这样的“快速响应”已成常态:精神科医生带着案例走进社区,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服药知识、预防复发技巧;康复治疗师手把手教康复者叠被子、择菜,把“生活自理”拆成简单易懂的小步骤;心理咨询师针对家属的焦虑,现场提供护理指导。社工指导康复者参与社区活动,练习社交技能,重建社交信心。“以前不知道怎么帮孩子,现在有医生上门教、复元驿站陪着练,心里踏实多了。”郑女士的家人感慨道。
       为让关怀从“一时暖”变为“长久伴”,天府新区构建起从医院到复元驿站再到家庭的“三维支撑体系”,推动康复服务向常态化、机制化发展。在网络支撑上,打造“1个区级指导中心+1个示范站点+9个街道复元驿站”的服务网络,确保康复者实现“诉求直达”;在专业支撑上,组建“精神科医生+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康复团队,让服务“精准有效、有章可循、有技可依”;在家庭支撑上,搭建“复元驿站+家庭”协同康复平台,邀请家属参与康复方案制定,为康复者筑牢“家庭后盾”。
       康复赋能“精准化”
       深耕可持续特色康复服务
       各街道复元驿站结合自身特色和康复者需求,探索打造品牌项目,收获专业领域与康复者群体的双重认可。
       特色项目落地见效:太平街道复元驿站推广的中医拍打操,成为康复者喜爱的躯体管理训练活动;万安街道复元驿站对接就业资源渠道,成功帮助3名康复者回归社会、实现就业;正兴街道复元驿站打造“青禾小筑园”农疗康复种植区,带领康复者创收1000元,极大提升康复者的参与积极性与社交互动意愿。
       专业领域斩获荣誉:2025年9月,正兴街道复元驿站以真实康复者复元故事为背景案例,荣获“聚力强基层·创新筑健康”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全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议家庭医生风采展示赛二等奖,彰显天府新区康复服务专业实力。
       精康融合不是一时的行动,而是长久的守护。天府新区将继续深化规范建设、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完善“收集—反馈—康复—回访”服务闭环机制,确保每一位康复者的复元路上,都有专业护航、温暖相伴,助力康复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