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竹市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技赋能医养服务
养老机器人成为老人“随身保镖”

     “小机器人唱的《茉莉花》真好听,听说隔壁还要开智能康复中心,以后在这儿养老更方便啦。”近日,家住绵竹市的98岁罗爷爷刚在剑南和美医养基地跟养老机器人聊完天,就忍不住向医护人员打听新建成的智能化康复中心——这处承载着“家门口康复”期待的空间,正是四川省30件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已正式建成,预计11月启动试运行。它的落地,不仅让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市社区卫生中心里率先拥有此类智能康复设施的机构,更与已上岗的养老机器人形成“当下伴护+未来康复”的医养服务布局,为辖区老人筑牢民生幸福防线。

       智能守护,温情陪伴

       早在智能康复中心建成前,基地引入的养老机器人就成了老人生活里的“贴心伴儿”。“陈阿姨,今天想听《红灯记》还是学跳广场舞呀?”每天上午,陪伴机器人都会准时来到陈阿姨的房间。如今,机器人成了老人们重要的“快乐源泉”,不仅能聊家常、讲故事、唱老歌,还能跟着音乐跳广场舞。记性不太好的张爷爷,每次想去花园散步或回房间,只要跟机器人说一句需求,它就会稳稳地引路。现在有了机器人,老人们就像多了个“随身保镖”,全天24小时受到安全监测。在巡房时,机器人能立即捕捉到异常数据,瞬间联动基地24小时红外监护系统,医护人员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房间。

     “引入机器人不是替代人工,而是让科技成为医护人员的‘左膀右臂’,让老人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幸福指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院长舒军介绍道。

       中心落地,填补空白

       如今,随着四川省30件民生实事之一的“社区智能化康复中心”正式建成,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服务又添“硬核支撑”。中心配备的智能下肢反馈训练仪、上肢三维训练仪、外骨骼机器人、心肺康复训练仪等50种设备已整齐就位,蓝色的防护垫、清晰的操作指引,处处透着对老人需求的考量。

     “咱们基地80 的老人、社区2000余名残疾人,都有肢体功能康复需求。过去他们想做智能康复,得跨市,来回要花两三个小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院长舒军介绍,智能康复中心的建设,正是瞄准这一民生痛点。待11月试运行后,老人无须奔波,在医养基地内就能享受到精准化康复服务:通过设备实时监测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数据,医护团队可量身定制康复方案,从被动辅助训练到主动功能恢复,逐步帮助老人改善肢体能力。“比如有中风后遗症的老人,过去靠传统的辅助训练,效率和精准度都有限。以后不用依赖护工辅助训练,设备能自动调整力度,既安全又高效。”目前中心已完成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就等试运行后为老人提供服务。

       智能布局,助力民生

       从已上岗的养老机器人,到刚建成的智能康复中心,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以“小切口”推动医养服务“大升级”。前者解决了老人“日常有人陪、用药有人提”的眼前需求,后者则着眼于“康复不用跑、专业在家门”的长远期待。两者虽处于不同推进阶段,却共同指向“让老人安享晚年”的民生目标。

     “作为省级民生实事落地单位,又是全市社区卫生中心的‘独一份’,我们既感到荣幸,更觉得责任重大。”舒军表示,目前已开始筹备智能康复中心试运行工作,计划先面向医养基地老人、家庭困难残疾人开放免费体验。(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