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启动智能化康复中心项目,至今年10月底将建成50个智能化康复中心,预计惠及全省622万名持证残疾人及数百万慢性病患者。绵阳市安州区积极响应,加快智能化康复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智能化、高品质的康复服务。
       科技赋能
       让康复更精准更有趣
       走进安州区塔水镇中心卫生院新落成的智能化康复中心,明亮柔和的灯光、防滑防撞的暖心设计以及墙面上鼓舞人心的标语将温馨与现代融合,令人眼前一亮。智能化康复中心暨残疾人康复之家负责人刘浩介绍,过去医院开展康复治疗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效率低下,也没有客观、量化的数据支撑,难以制定和调整精准的个性化方案。而且治疗过程枯燥,患者依从性差,这种情况在中心落成启用后得到很大改善。
       在陈列着各类新型康复训练器材的房间里,62岁的陈大姐正在治疗师的帮助下穿戴好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的矫正带,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康复训练。陈大姐患有脑卒中,导致下肢运动功能受损,在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的帮助下,她开始了下肢康复训练。这套系统有多种模式,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为患者提供符合人体生理特征的步态训练模式,帮助重建正确的行走姿势和运动轨迹。相比传统训练,该系统通过生物反馈和量化评估,使训练更精准高效。
       据了解,智能化康复中心暨残疾人康复之家包括中医综合治疗室、蜡疗室、艾灸+熏蒸治疗室等。中心购入了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训练系统、冲击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脑恒温蜡疗仪等40余台康复训练设备。
       优秀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负责的医护工作者,构成了集成远程诊疗、智能评估、个性化训练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智能化康复中心。
       数据驱动
       让患者重拾有质量的生活
     “智能化”是康复中心的最大亮点。“游戏式”康复训练既让患者的康复过程更加有趣,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精准控制。在运动疗法区,几位患者正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在智能康复设备的屏幕上进行“切水果”和“走迷宫”的训练。
       患者张大爷感慨道:“以前觉得康复很枯燥,现在像在玩,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训练量,浑身也轻松多了。”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方案是中心的特色。每位入驻的居民都会建立一份专属电子健康档案。智能设备能精准记录每一次训练的角度、力度和持续时间,并生成数据报告。治疗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动态调整康复计划,让训练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据可依的科学过程。
       治疗师黄俊玲表示,这其实是针对上肢、手部功能和认知能力的精准训练,系统会实时捕捉患者的动作,并给出评分,可以更加科学地帮助患者规划康复治疗。
       刘浩表示,从“模糊经验”到“精准数据”的疗效飞跃,从“枯燥坚持”到“趣味体验”的动机转变,从“耗时耗力”到“高效省力”的效率提升,从“安全保守”到“挑战极限”的能力突破,最终,所有这些好处都汇聚成一点:患者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更安全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重拾有质量的生活。
       联动服务
       解决更多群众康复难题
       建成后的康复中心将依托医联体、医共体,通过“医疗资源下沉+智慧化服务”模式,构建“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服务系统和覆盖城乡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康复难及医院床位周转难等问题。
       目前,该中心已经与安州区级医院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如果遇到复杂情况,可以迅速向上转诊;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又可回到这里进行便捷的社区康复和家庭指导,真正实现了康复服务的“无缝衔接”。
       康复中心的治疗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专科护士组成的团队,提供从医疗康复到生活照护的全方位服务,他们不仅技术过硬,更有着十足的耐心和爱心。
       中心还巧妙地将医疗康复与养老照护相结合。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这里不仅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还能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照护负担。同时,作为“残疾人康复之家”,这里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以前做康复要频繁往区里、市里跑,路途远、花销大,家人也跟着受累。”患者张大琼告诉记者,“现在好了,这么专业的服务和设备镇上就有,走几步路就到了,省钱省心,我们治疗的信心也更足了!”
       塔水镇中心卫生院智能化康复中心的试运行,标志着安州区在基层康复服务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标志着安州区基层医疗智能康复服务体系正式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