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她“新来的” 为科室发展定方向
□本报记者 侯文瑾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这是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80后”皮肤科主任汪晓鲜常说的话,也是她行医十五载的坚守。2023年,汪晓鲜接过退休老主任手中的“接力棒”,带领科室一步步走出瓶颈,擦亮特色名片。

       找到科室核心发展方向

       刚到皮肤科,汪晓鲜便敏锐察觉到:科室特色不突出,诊断治疗设备陈旧,诊疗技术单一。而彼时,医院正处于新院建设和医疗资源升级的关键期,痤疮、黄褐斑、敏感肌肤等慢性皮肤病及医学美容需求的快速增长,既带来了挑战,也为科室“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学科基础薄弱、设备短缺、人才断层,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拥有15年三甲医院临床一线皮肤病诊疗经验的汪晓鲜,既掌握皮肤病诊断、激光治疗等现代西医技术,又深耕中医“辨证论治”精髓。她深知,要跟上医院整体发展节奏,必须找到一条适合科室的特色发展之路。

     “单一疗法对慢性、疑难皮肤病疗效有限,而我们在治疗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汪晓鲜果断将“中西医结合”定为科室核心发展方向,打破此前以西医诊疗为主的单一模式。

       针对慢性皮肤病患者,科室推出“西医快速控制症状+中医巩固调理”的全周期治疗方案,不仅有效提升了疗效,更让科室用药占比大幅下降10 ,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其中,“带状疱疹中西医诊疗”成为一张亮眼的“专病名片”,联合治疗方案加上“诊断-治疗-随访”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吸引了周边大量患者。

       针对临床上单一疗法效果不佳的难题,汪晓鲜牵头开展多项新技术,用研究成果反哺临床,推动科室实现从“经验施治”到“循证融合”的升级。如今,皮肤科聚焦常见皮肤病的规范化诊疗,重点培育皮肤美容、皮肤外科、中西医诊疗皮肤病3个特色亚专业,搭建“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皮肤科想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此,汪晓鲜以“外部引进+内部孵化”为路径,建立“华西专家查房+中医名师带教”机制,安排骨干医生外出进修亚专科技术,培养一批兼具皮肤诊治能力与中西医外治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如今,科室大部分医生已能独立开展皮肤外科手术,一支结构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正在形成。

       为激发团队活力,她还建立了“技术+科研”双激励机制,对开展新技术、参与科研项目的医生给予绩效倾斜和优先学习机会,并推荐骨干参加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光电治疗新技术培训,带回前沿技术反哺科室。

       短短两年内,皮肤科收获了良好口碑,年门诊量已达7万人次。与此同时,汪晓鲜还担任了天府七幼健康副校长。其间,她聚焦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将健康守护延伸至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