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往往需要外科开腹手术,不仅创伤大、恢复慢,还伴随较多并发症风险。随着医学影像与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取石术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式。这种方法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不需开刀,就能将结石取出,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本文将分步骤介绍这一技术的原理、过程和优势。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概述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一种结合内窥镜与X线造影的诊疗技术。医生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找到十二指肠乳头部位,通过导丝进入胆总管,在注入造影剂后,能够清晰显示胆管结构及结石位置。这一过程无须开刀,只需借助自然腔道完成。操作通常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患者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疼痛。
结石形成原因:胆管结石多因胆汁淤积、成分改变及感染因素形成,常见症状包括黄疸、上腹痛及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急性胆管炎甚至胰腺炎。结石的形成还与不规律饮食、肥胖、代谢紊乱以及肝胆系统结构异常有关,因此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内镜取石的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胆总管结石直径较小或中等、位置明确的患者。对于合并感染或急性胆道梗阻者,也常首选该方法进行紧急引流与取石。对于不宜耐受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ERCP同样具有明显优势,能快速解除梗阻,改善症状。
内镜取石操作流程
建立通道:医生在内镜下找到胆总管开口,通过插管技术将导丝送入胆管,这是整个操作的关键环节。导丝的进入必须准确,否则容易误入胰管,增加胰腺炎风险。为确保成功,医生通常会在透视下实时观察导丝走向,必要时结合造影剂确认位置。整个过程需要手眼高度配合,同时保证力度适中,避免胆管黏膜损伤或穿孔。
拓宽出口:若胆管开口狭窄,需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或球囊扩张术,使出口足够宽,以便结石顺利排出。切开术一般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沿十二指肠乳头方向精准切开括约肌纤维,减少阻力;而球囊扩张则通过充气逐渐撑开通道。医生会根据结石大小与患者情况选择这两种方法之一,操作时需兼顾效果与安全,避免过度扩张引发出血。
取出结石:借助取石网篮或球囊导管,医生将结石逐步拖拽出胆管,部分较大结石可先行碎石,再彻底取净。网篮展开后可将结石牢牢捕捉,随后轻轻牵引至出口;球囊则在结石后方膨胀,借助压力将其推送至肠腔。对于硬度较大的结石,可先使用机械碎石器或激光碎石,使其分解成较小碎片后再依次清除。
内镜取石优势与注意事项
创伤小:ERCP取石无须切开腹壁,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切口,患者术后仅需短期住院即可恢复。整个操作经口腔、食管进入至十二指肠,通过自然腔道完成,切口创伤几乎为零。患者术后一般只需禁食数小时,逐步恢复饮食,不必经历长时间卧床和伤口愈合的过程。尤其对于年纪较大或合并慢性病的患者,这种微创方式更具优势。
并发症风险相对低:尽管存在胰腺炎、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且多可通过对症处理恢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轻中度胰腺炎,表现为腹痛、血清淀粉酶升高,大多数病例经过补液、止痛、抑酸等治疗数日即可缓解。出血多见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部位,通常通过内镜下止血措施即可控制。穿孔少见,但需在术中及时识别与处理。
长远效果与后续治疗:若结石伴随胆囊病变,仍建议后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以减少复发率。因为胆囊是结石易于形成的场所,若不切除,结石可能再次进入胆管。术后患者需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避免胆汁浓缩结晶。还应定期进行B超或磁共振胆道成像检查,监测胆管通畅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结语
“内镜逆行找胆管,结石取出不用开刀”并非一句夸张口号,而是现代微创医学的真实写照。ERCP让患者摆脱了开刀的恐惧,减轻了痛苦和费用,同时也为胆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选择。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胆管结石患者的首选疗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体质较弱或高龄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并避免大手术带来的额外风险。(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