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泰康医院手术室内,一场持续1个多小时的心脏介入手术,让61岁的丹女士摆脱“心病”重获“心安”。
病情危急
多种基础病致手术风险陡增
回顾病情,丹女士一年前就出现心前区隐痛伴压榨感,症状反复发作,在外院确诊冠心病后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入院前十余天,她自觉症状加重,遂于9月28日到四川泰康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检查显示,她血压高达152/102mmHg,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狭窄99 ,中段完全闭塞,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情况十分危急。此外,她还合并糖尿病、胃息肉、结肠息肉、颈椎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
“患者前降支完全闭塞,桡动脉入路迂曲且存在冠脉畸形,术中极易出现心跳骤停或心衰。”该院心外科主任周宏坦言,这类患者在手术中面临多重挑战。
面对高风险手术,四川泰康医院迅速召集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联合会诊,经过专家们共同评估病情,最终制定“双保险”治疗方案——由心内科主导尝试介入治疗打通闭塞血管,同时心外科团队全程待命,一旦出现意外立即接手实施开胸手术,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这种‘杂交手术’模式,在复杂冠心病治疗中越来越常见,尤其适合高龄、多合并症的患者。”周宏介绍,多学科协作能整合各科室优势,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遇阻
技术护航化险为夷
9月29日上午,心内科主任张明德带领团队开启手术。术中首个难题便出现:患者桡动脉迂曲严重,常规导丝难以通过。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换用PTCA导丝,成功将导管送至心脏冠脉区域。
然而,更棘手的是,前降支中段已完全闭塞,血流几乎中断。借助血管内超声的精准引导,团队先用球囊扩张狭窄部位,随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整个过程仅用1个多小时,术后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完全通畅,狭窄问题成功解除。
“血管内超声、药物支架等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张明德表示,这类技术虽在国内已逐步普及,但能在复杂病变中熟练运用的医院仍不多见。
记者了解到,与多数心脏术后患者不同,丹女士术后并未转入ICU,而是在普通病房接受监护。康复科团队早期介入,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其开展床旁活动,助力心肺功能恢复。术后第二天,丹女士就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开始康复锻炼。
医险联动
个性化服务解患者后顾之忧
作为泰康保险的客户,丹女士还享受到“医险结合”的服务模式——治疗费用由保险直接结算,无须自己垫付,彻底打消了她的经济顾虑。
出院时,丹女士在回家的列车上给周宏及团队发来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医院每个岗位的医护人员都用心对待患者,给人‘家一样的温暖’。在这里看病,没有‘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窘境。”
“患者带着病痛来,我们要让他们带着希望走。”周宏表示,医院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更要让他们有尊严、有信心地回归生活。
据悉,四川泰康医院已累计完成各类心脏手术近200台,其中急诊PCI手术50余台,胸痛中心DtoB(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控制在50分钟以内,远低于90分钟的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