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42天 1330克早产儿成功闯关
宝宝顺利出院,父母送上“嘤嘤嘤嘤 哇哇哇哇”锦旗
□谢小英 本报记者 蒲晓莉

    “嘤嘤嘤嘤  哇哇哇哇”。这面别出心裁的锦旗,是小星辰的父母能想到的、最能代表女儿心声的致谢。

       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过42天的不懈努力后,小星辰(化名)——这个早产宝宝,终于用她响亮的啼哭宣告了自己的胜利。这个仅在母体内待了31周+1天、出生时体重仅1330克的小生命,她的人生序幕是在监护仪闪烁的指示灯和呼吸机规律的节律中拉开的。这些日夜守护她的医护人员,成了她生命最初、最坚定的守护者。

       生死时速

       提前10周的紧急降生

       8月27日,手术室里的气氛紧张到凝固。由于孕妈胎膜早破已超过3天,并合并有妊娠期糖尿病,医生决定立即进行剖宫产。10时41分,小星辰提前10周来到了这个世界,回应这个世界的却只是一声转瞬即逝的微弱啼哭。

       她的情况急转直下,心率骤降、全身松软、皮肤青紫、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更是忽上忽下。新生儿急救团队立刻展开了抢救行动:辐射抢救台保暖、清理气道、面罩通气无效后立即气管插管……出生仅15分钟,在持续通气保护下,小星辰被火速转运至NICU。

       11时21分,小星辰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这是早产儿最易遭遇的致命呼吸危机。NRDS的根源是小星辰肺部未发育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像漏气的气球般塌陷,无法正常换气,拖延片刻便会呼吸衰竭。

       医护人员通过气管插管,精准注入“固尔苏”(猪肺磷脂注射液)。20分钟后,给药完成并顺利拔管,紧接着连接无创呼吸机,以持续气道正压帮她撑开塌陷的肺泡。几小时后,小星辰的呼吸逐渐平稳,血氧饱和度一点点攀升并稳定,那根紧绷的生命之弦,终于稍稍松弛。

       15时15分,危机再度出现,血氧饱和度骤降至85 ,呼吸骤停30秒,面色发绀加重。“弹足底刺激,T组正压通气,准备咖啡因。”生死60秒,医护人员的闪电响应,将小星辰从危险边缘拉回。

       成长接力

       细致入微的悉心守护

       在NICU的每一天,医护人员都悉心照料着小星辰。无论是逐步调整呼吸支持,还是循序渐进地提供营养,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小星辰的呼吸支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进阶”与“调整”中探索最佳路径。每一次减少呼吸支持,团队都会结合血气分析、胸片与宝宝的实际状态共同评估,只为给出最适配的治疗方案。对早产儿来说,营养就是“续命粮”,但小星辰的肠胃尚且孱弱,喂养只能“循序渐进”。出生的第二天,喂1毫升配方奶,第3天2毫升/次,第3周加到40毫升/次……42天里,共完成315次喂养接力。从最初依赖胃管辅助进食,到后来能够自主吸吮,每一点进步都让医护团队欣喜不已:“看,她今天自己喝的哦!”

       小星辰刚出生时体重仅1330克,相当于正常新生儿体重的60 。出院时,她的体重已经增长至2270克,接近足月儿体重下限。在这42天里,小星辰总共增重940克,日均增长22.4克,恰好达到早产儿理想增长标准。

       在NICU,小星辰成了全体医护人员心中一份特别的牵挂。科主任冉桃每天雷打不动查房三次:“31周的宝宝,每一步都得踩实。监护仪每一个参数变动,都可能是危险信号。”主管医生许玉华、住院总赵安艳和护士团队把“偏爱”藏在细节里。只要有空,就从一楼儿科跑到新生儿科做袋鼠式护理、耐心喂奶。护士长胥秀和蒲艳艳像大家长般细致,指导开展“发展性照顾”,降低噪音、调暗灯光,模拟子宫环境;使用“水床”并每2小时更换姿势;带领团队为孩子做抚触。

       经过42天的科学治疗与悉心照料,小星辰成功实现了体重增长、自主呼吸及全肠道喂养的目标。10月8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小星辰顺利出院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父母准备了两面锦旗,其中一面别出心裁地印着“嘤嘤嘤嘤  哇哇哇哇”,以此象征小星辰最纯真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