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如何破题?近日在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届“中医药创新与健康”学术会议上,记者现场直击,多位院士、学界翘楚与产业界代表共襄盛举、谋划未来。本报特辑录几位嘉宾的观点分享,看他们如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新路径、新答案。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易进海
中药创新药研发获重大突破
将不断产出新成果
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易进海,率领团队研发1.1类中药创新药——丹葛酚酮胶囊,攻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这一临床治疗难题。该成果实现了4000万元的一次性成果转化,全额到账,创下四川省中医药领域单笔转化金额的新高,成为四川中医药产业攻坚克难、持续突破的有力例证。
“我们始终瞄准临床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来确定新药研究方向。”易进海向记者介绍。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其三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和眼底病变中,尤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缺乏有效的化学药或生物药治疗手段,成为困扰患者的突出临床痛点。
早在2015年,易进海关注到《施今墨对药》中收录的丹参-葛根这一经典配伍。前期研究表明,其所含的丹参酮、丹参酚酸及葛根黄酮等成分,在防治该疾病方面展现出潜力。基于此,团队经过10年攻关,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放大,再到临床样品制备,应用创新工艺精准提取有效成分,成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项目于2018年获得临床批件,目前,研发团队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并顺利完成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疗效显著。
凭借其先进的创新技术、良好的临床数据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目最终以4000万元实现高价值成果转化,由企业承接开展三期临床研究,科研团队则持续提供技术支持。据悉,预计丹葛酚酮胶囊于2027年面市。
从化学成分研究到质量标准建立,再到新药全程开发,易进海带领团队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他坚信,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聚焦临床痛点与堵点,推动医药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临床疗效,并深入解析中医药理论内涵,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未来必将有更多符合“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现代新药要求的中药创新药问世,填补临床空白,服务群众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
跨学科研究赋能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门已敞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的研究横跨材料科学、量子物理与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他指出,前沿研究已证实生命体系中存在离子量子态,其核心表现为离子通道内离子的有序运动可产生电磁波发射。当这些离子通道的特征频率趋于一致时,人体可形成宏观量子态,“类似于‘万人合唱’所产生的同频共振效应。”江雷进一步解释,这种量子层面的机制为中医经络理论以及针灸、艾灸等理疗方式提供了科学解释的依据。他以刺激合谷穴改善牙周神经麻痹为例,说明量子态共振在人体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而为传统中医疗法提供了现代科学视角的支持。
在谈及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方向时,江雷指出,中医药发展目前可以清晰地布局出两大关键路径:一是推动“医工结合”,将传统诊疗经验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发新型诊断与治疗设备;二是促进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利用AI技术解析中药药理机制,辅助有效成分提取与精准配方设计,最终实现中药成分明确、疗效可控的现代化生产。他说道,“这两个方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抓手。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
此外,江雷表示,在本次大会上见证了众多中医药创新产品,深感震撼与惊喜。这些成果体现了数十年来中医药人“守正创新”的不懈努力,也让他对中医药在未来世界主流医学中发挥关键作用充满信心。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毛嘉陵
重塑根基,智创未来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毛嘉陵在接受采访时,围绕中医药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与科技融合提出了系统而具前瞻性的观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毛嘉陵认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大契机,极有可能为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验证中医疗效的真实性,为中医药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阐释奠定基础。而人工智能不仅能辅助中医诊疗,也将深刻优化中医教育模式,加速中医药人才培养。过去强调“读经典、多临床、勤思考、重感悟”,而在AI赋能下,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快速提升。他指出,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是方法论的升级,更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必须加大力度开展中医思维理论、中医思维模型构建、临床信息采集标准以及与中医思维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性研究。
在文化传播层面,毛嘉陵表示,临床实践中所展现的真实疗效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根本所在。“传承中医药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持续推动传承创新,助力疗效的提升,”他强调:“临床中医师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实践者,更是中医药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传播者。”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主张优化现有教育模式,建议调整课程设置顺序,在大一、大二阶段不宜中西医课混合开设,待学生初步建立起中医观念和思维后,再在大三以后开设必要的现代医学课程,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事业自信。他主编的《中医文化入学教育》教材,从中医药知识体系的本源上帮助新生理解中医药学科特性,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增强人文素养与专业归属感。他希望该教材能够在更多中医药院校广泛开设,使中医药新生不输在起跑线上。
理学博士、研究员余梦瑶
把握时代脉搏
转化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于民
理学博士、研究员余梦瑶,作为“TFWR计划——天府科技菁英”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是一位专注于菌类中药系统性研究与开发的“80后”青年科学家,也是当前中药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领域的中坚力量。
余梦瑶所在团队以灵芝、茯苓等真菌类中药为核心研究对象,致力于挖掘这类区别于植物药和动物药的独特资源潜力。研究覆盖从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到精深加工利用的全产业链环节,实现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建立了重要的菌类中药种质资源库,为菌类中药的可持续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通过培育新品种、研发新型栽培技术,显著提升了原料质量与生产效率。
在前端生产的基础上,团队结合传统中药配伍理论,面向临床与大众健康需求,开发出涵盖养生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新药及医院临床制剂在内的多元产品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是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余梦瑶表示,“我们需借助现代科技推动其发展,并始终紧扣社会需求与产业方向。”他认为,青年中医人应主动把握时代脉搏,以创新研究带动产业链升级与拓展,同时助力农业技术革新与乡村振兴,让科技创新转化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