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记者现场感受中医药学术氛围
触摸四川中医药创新强劲脉搏
□本报记者 冯若冰

       穿梭于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医药创新与健康”学术会议,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项项坚实的成果,以及那份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两条腿走路”的笃定。

       茶歇间,中药咖啡、草本茶饮让人惊喜,各类中医药、日用品琳琅满目,古老药方以时尚姿态融入日常,传承与创新无处不在,四川中医药正轻盈地迈入大健康产业的蓝海。

       会场之内,张伯礼院士对川产道地药材的赞誉犹在耳边,省中医药科学院与高新区、旅投集团等签署的一纸纸战略协议上,从共建研发平台到共筑康养度假区,跨界融合正为创新打开无限可能。

       而真正让我们触摸到四川中医药创新体温的,是那纸金额达4000万元的成果转化协议——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易进海团队十年磨一剑的丹葛酚酮胶囊,既攻克了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难题,更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价值的双重突破。“信心比黄金重要”,易进海的话掷地有声。他们身上的这份坚守与信心,正是川派中医药从川芎、川贝的道地传承中,开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健康市场的底气。

       院士们的视角则指向更远的未来:江雷院士说“中医走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强调“医工结合”与“中医药+AI”;陈士林院士直言创新中药需“成分相对明确、机制相对清楚”。这些共识,勾勒出中医药拥抱现代科技,走向国际的路径。

       恰逢“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作为传统中医药大省、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四川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力,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从1981年那款中药可乐,到如今面对世界敞开的机遇之门,稳步迈向中医药强省,书写着中医药赋能健康未来的“西部答卷”。(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侯文瑾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