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董强
近年来,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约4.75万,发病率持续上升。为提升公众及患者对前列腺癌的认知和了解,近日,在一场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董强教授就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接受了媒体专访。围绕前列腺癌全程管理话题,董强分享了前列腺癌相关的国际前沿疗法和进展。尽管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但随着筛查机制的完善和新一代治疗方案的推广,长期生存、带瘤生活已成为可能,患者在抗癌的同时可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记者:前列腺癌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董强:前列腺癌是一种与雄激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雄激素受体通路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遗传因素(如BRCA1/2基因突变)、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都会增加患病风险。研究表明,前列腺癌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家族病史的男性,特别是家族中有多人患病,或患者发病年龄较轻(≤55岁)者,需高度警惕遗传性前列腺癌的可能。
记者:哪个年龄段的男性易发此病?
董强:过去,一般认为60岁以后的老年男性易发前列腺癌,但如今,前列腺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我接诊的最小患者是49岁。
记者:据了解,前列腺癌发现时一般都是晚期,甚至已经出现了转移,该如何尽早发现此病?
董强:早期前列腺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尿频、尿不尽,容易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混淆而被忽视。专家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若有家族病史,应提前至45岁;若存在基因突变,则应从40岁开始筛查。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正常值通常<4ng/mL。PSA升高可能提示前列腺炎症、良性增生或癌症,但并非绝对,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约25 的PSA升高者最终确诊为前列腺癌。需注意,剧烈运动、前列腺按摩或感染也可能导致PSA短暂升高。筛查并非“一刀切”,而是“先筛查后分流”。异常指标并不意味着已到晚期,需要通过磁共振、穿刺活检和系统评估进一步明确分期。越早明确,越有可能在局限期通过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实现长期生存。即便已经处于转移性激素敏感阶段(mHSPC),只要尽快建立规范的治疗与随访,也能赢得可观的生存时间。
记者:怎样做PSA检测?
董强:PSA检测是前列腺癌早期发现的关键手段,操作并不复杂,费用也不高。目前的问题是,许多医疗机构的正规年度体检项目中没有包含这项检测,一般单位的职工体检里也不含前列腺检查。建议中年以上男性在体检时自行增加这个项目。
记者:已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分期治疗上有哪些不同的治疗方法?
董强:前列腺癌需要分期治疗。疾病早期可通过手术、放疗等手段实现根治。疾病发展到局晚/晚期,则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初始治疗一般对雄激素治疗敏感,癌细胞主要依赖雄激素存活,此时应采用“去势+抗雄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药物方式阻断雄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供应。据媒体报道,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选择手术切除前列腺的方案,现在已经存活超过10年且无复发迹象,这就是早期发现的好处。美国前总统拜登发现前列腺癌时已是晚期并转移到骨头,不适合根治手术治疗,需要通过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进入“去势抵抗阶段”。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延缓这一过程。目前,mHSPC阶段的一线联合策略已成为近年来的临床主流。新一代mHSPC疗法的长期数据显示,这类疗法可将中位总生存期(mOS)延长至8年以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超过60 ,客观缓解率高达87 ,其中37 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达76 ,进展风险下降87 。与这些数据同样重要的是“能坚持”的现实意义。该方案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意味着更少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治疗节奏更稳定,换药更少,患者与家庭可以围绕治疗建立可预测的生活安排。
疗效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长期管理同样关键。mHSPC疗法强调坚持规范用药,长期坚持才能最大程度延缓耐药、抑制肿瘤进展。前列腺癌治疗的突破不仅在于药物本身,更在于如何将疗效延伸为患者的长期获益。早筛让时间更充裕,规范治疗带来更稳定的疗效,而长期坚持与协作管理则决定了患者能走多远。
未来,随着新一代疗法的深入应用和全链条管理模式的普及,前列腺癌将逐渐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掌控”,真正进入以长期生存为目标的抗击前列腺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