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浮针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杨春

       浮针疗法概述

       浮针疗法是一种来源于传统医学,发展于基础医学,服务于东西方的现代针灸。它由中国医学专家提出并逐渐推广,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强调通过特殊针具在皮下浅筋膜层进行扫散,从而激发机体自愈能力。与传统针刺不同,浮针疗法并非深刺穴位,而是注重对软组织、筋膜及相关神经的调控。其治疗过程一般伴随“松解”“疏通”的操作手法,常常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

       浮针疗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见效迅速、副作用少,因此逐渐在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任何疗法都有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科学合理地把握适用范围,才能确保疗效与安全。

       浮针疗法的适应证

       浮针疗法作为新兴的现代针灸疗法,在颈肩腰腿痛及运动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在颈肩部疾病中,常用于颈椎病和肩周炎。前者以颈项僵硬、肩背酸胀、颈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浮针疗法通过松解颈项部肌群、改善血液循环,可缓解神经压迫;后者俗称“五十肩”,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浮针疗法可松解肩袖肌群粘连,提高关节活动度。

       在腰背部疾病中,浮针疗法对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急慢性腰扭伤疗效良好。其主要机制是松解腰背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与神经卡压,从而减轻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在四肢关节疾病中,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常见膝痛、上下楼困难,浮针疗法能缓解周围肌群紧张,改善关节功能。对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运动系统疾病,也能通过筋膜松解迅速缓解症状。此外,现代社会久坐、低头族增多,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病率上升,表现为肌群紧张、压痛及牵涉痛。浮针疗法的“扫散”手法可解除触发点,有效改善疼痛与功能障碍。

       在神经系统康复方面,浮针疗法用于坐骨神经痛与面瘫恢复期,能减轻神经卡压,促进修复。

在运动医学中,浮针疗法对肌肉拉伤、筋膜粘连、关节劳损恢复快、风险低,适合运动损伤康复。

       浮针疗法的禁忌证

       浮针疗法虽安全性较高,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和疾病,其禁忌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全身性严重疾病患者不宜施术,如严重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容易诱发意外;出血性疾病(血友病、重度血小板减少症)针刺后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全身性败血症,针刺则有加重感染的风险。

       第二,局部病变区域应避免操作,如皮肤感染、溃疡(脓肿、湿疹急性期)、严重静脉曲张区域及开放性创口等,以防感染扩散、出血或血栓。

       第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或有流产史时禁用,以防诱发宫缩;婴幼儿因皮肤筋膜薄、疼痛敏感而风险高;老年体弱或血管脆弱者亦应慎用。

       第四,精神及依从性问题人群存在风险,如严重精神疾病患者难以配合治疗,极度紧张或恐惧针刺者易发生晕针反应。

       第五,急危重症患者如急性心梗、脑卒中发作期、高热惊厥或严重脱水等情况,应立即送医急救,浮针疗法并非急救手段。

       浮针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浮针操作需注意以下要点:首先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合理选点,根据病症选择合适部位,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丛区域;初次治疗应循序渐进,不宜操作过久,逐步增加强度;术后注意局部保暖,避免立即剧烈运动;同时还需结合康复训练和生活习惯调整,方能巩固疗效。

       浮针疗法的科学价值与发展前景

       浮针疗法作为现代针灸,源于中医经络理论,又契合现代“筋膜链”学说。研究表明其在颈肩腰腿痛及运动损伤中疗效显著。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与康复医学深度融合,结合运动疗法与手法干预;加强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机制研究,阐释其镇痛与修复原理;同时加快国际推广,使其逐步被全球医学界接受,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创新疗法。(内江市市中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