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始终存在。从流感病毒的季节性肆虐到突发新发传染病的偶发流行,都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做好传染病防控,核心在于筑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两道“防线”。这两项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它们既是医疗机构的管理准则,也应成为全民参与的行动指南。
感染管理是传染病防控的“中枢系统”,其核心在于建立全链条的风险管控机制。在医疗机构层面,最重要的是发热门诊的规范设置与管理。作为传染病筛查的“前哨”,发热门诊必须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配备独立的挂号、就诊、检验等功能区域,避免与普通门诊交叉感染。医护人员需执行二级以上防护标准,同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发热患者信息的实时追踪,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出现聚集性病例时能快速响应、精准处置。
对于重点科室的感染控制更需精细化。ICU、呼吸科等高危科室应建立环境微生物监测制度,定期检测空气、物体表面的菌落总数,及时发现污染隐患。医疗器械的管理则要遵循“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尤其是呼吸机、内镜等侵入性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灭菌合格率需保持100 。某三甲医院曾通过优化器械消毒流程,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8.2‰降至2.1‰,印证了规范管理的实际成效。
消毒隔离制度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关键屏障”,需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精准施策。空气传播疾病如肺结核、新冠病毒感染,应采取空气净化措施,可通过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器等方式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同时要求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减少飞沫扩散。接触传播疾病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则需强化环境清洁与手部卫生,对患者接触过的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至少进行2次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且消毒剂浓度需严格按说明书配制,避免浓度不足影响效果或过高造成危害。
个人防护在消毒隔离体系中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需根据风险等级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穿戴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等,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有创操作前后均需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普通公众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消毒。此外,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弱人群还可根据指引接种相关疫苗,以构建主动免疫屏障。这些简单的举措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传染病防控并非医疗机构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学校、企业、社区等场所应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定期开展消毒消杀和健康监测;社区物业可配备专用废弃口罩回收箱,安排专人每日清运消毒。公众需主动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只有将感染管理的专业规范与消毒隔离的全民行动相结合,才能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染病防控网络,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盐边县永兴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