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5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充电宝自燃烧毁高中生校服
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续电神器

       近日,在湖北武汉,高中生小韩(化名)和同学在校园里散步时,突然发现校服口袋里冒出一股黑烟,原来是口袋里的充电宝自燃了,小韩的校服被烧出一个大洞,鞋子也严重损毁,最终在保安的帮助下才把火扑灭,所幸小韩并未受伤。小韩表示,这款充电宝,是花费165元在网上购买的,刚用了一个月。“当时只是带在身上,并没有充电”。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充电宝不用时也可能起火,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

       什么情形下充电宝易自燃爆炸

       劣质产品

       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芯的主要材质是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不合格的电芯和电路板都易引发充电宝自燃、爆炸。

       不合格的电芯在充电或受到外部挤压时,内部的隔膜会发生微短路。这时即使电芯外观完整,在使用过程中仍有自燃、爆炸风险。

       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并且标注在产品上。公众可登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官网查询。点击“证书查询”,选择制造商,能查询到结果的表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如果显示“没有找到该证书”,就是不合格的,也可将防伪码输入到“证书编号”中查询。

       过度充电

       充电宝充满电一般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如忘拔充电器持续充电,充电宝电池会处于过度充电的状态,易发生电路故障,进而爆炸。

       散热不良

       充电时置于被子、盒子里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或将充电宝放在高温区域,都有可能引发充电宝的自燃、爆炸。

       日常应将充电宝存放在温度适中、干燥的地方,防止暴晒,其最佳使用温度是0~40℃。

       受到挤碰

       摔、碰、挤压等暴力动作可能会造成充电宝内部零件错位、电芯泄漏等,从而引发充电宝爆炸。

       超期使用

       在充电宝的一侧,通常有可循环使用标识,中间的数字代表充电宝内电池的可循环使用年限。

       充电宝作为消耗品,在频繁使用中超过可循环使用年限的话,其内部电池可能会出现异常,将有自燃、爆炸风险。

       充电宝起火应如何扑救

       充电宝的电芯通常由几块锂电池拼接组成,即便一块电池的火熄灭,残余的高温也可能引燃旁边的锂电池。

       消防员实验显示,干粉灭火器的渗透性和降温效果比较差,在应对充电宝着火时效果并不理想,而水能够渗透到充电宝内部,有效灭火并起到降温作用。

       因此,如遇充电宝起火,应用水灭火。

       如何规范使用充电宝

       1.平时携带充电宝要注意避免重压或强烈震动,以防出现短路或爆炸等情况。

       2.不使用时,应把充电宝放置于通风处,避免在暴晒或潮湿的环境存放。

       3.给充电宝充电应尽量使用原装插头,或购买与充电宝参数一致的充电插头。

       4.不要长时间给充电宝充电。

       5.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充电宝有过热、异响、变形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在此提醒,选购充电宝请认准3C标识,日常充电和使用应注意规范操作,如发现充电宝鼓包、过热、冒烟,应立即停止使用,一旦自燃用水灭火。


       延伸阅读

       手机管理:从“对抗”到“协同”

       当手机成为高中生学习生活的“标配”,与其纠结“如何管”不如学会“如何用”。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手机不是非黑即白的“敌人”——它既能是作业打卡的工具、时间管理的助手,也可能是分散精力的“干扰源”。家校共育的关键,是让孩子学会与手机“和谐共处”。

       用“协商”代替“管控”

       建立弹性规则

       和孩子算一笔“时间账”

       拿出纸笔,和孩子一起统计:每天用手机做了哪些事,哪些是必要的(如作业打卡、查资料),哪些是可精简的(如无意义刷屏)。以“番茄钟作业法”为例,约定“用手机设定25分钟专注学习+5分钟休息”,让孩子直观看到“手机能帮自己更高效完成任务”,而非单纯“占用时间”。

       制定“场景化使用清单”

       避免笼统的“每天只能玩1小时”,而是按场景细化:

       学习时,手机放在视线外,仅用番茄钟计时或打卡作业时拿取;

       用餐时,全家手机静音,专注交流;

       睡前,提前1小时将手机放在客厅,用阅读替代刷手机。

       清单由孩子主导撰写,家长补充建议,最后双方签字确认,增强规则的“约束力”。

       主动对接学校,同步管理节奏

       定期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学校是否有集体打卡任务?”“孩子在课堂上用手机查资料的频率如何?”当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方式(如某学科要求用APP提交作业),就能避免“家里禁止、学校需要”的矛盾,形成家校一致的引导方向。

       用“真实快乐”替代“虚拟刺激”

       手机里的快乐是即时的,但短暂;现实中的快乐或许来得慢,却更深刻。家长可以多花点心思:

       周末带孩子去爬山、逛博物馆,或者一起学做一道菜;

       支持他的爱好,哪怕是追星、二次元,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试着去了解;

       少聊“成绩”,多问“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

       当孩子在现实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手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用“工具思维”驾驭手机

       把手机变成“学习搭档”

       善用手机功能辅助学习:用打卡APP记录每日背诵任务,完成后截图发给老师或家长;用番茄钟APP规划作业顺序,比如“先花1个番茄钟攻克数学大题,再用1个番茄钟背英语单词”;关注优质学习账号,将碎片化时间(如排队时)用来刷知识点总结,让手机从“娱乐设备”转型为“移动课堂”。

       设置“手机使用止损点”

       给自己设定几个“必须放下手机”的信号:

       当某条视频连续刷了3遍还没划走时,立刻退出APP;

       写作业时若忍不住想拿手机,先在纸上写下“等这道题做完再看”;

       睡前设定手机自动进入“专注模式”,避免熬夜刷消息。

       这些小约定能帮自己及时“踩刹车”,避免陷入无意识沉迷。

       和家长做“手机使用监督员”

       主动邀请家长参与管理:“我今天计划用手机查资料20分钟,超时了请提醒我”;每周和家长一起查看手机使用记录,分析“哪些时间可以优化”。当孩子从“被监督者”变成“主动求助者”,既能减少对立,也能在互动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手机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远离手机”,而是学会“需要时用、不需要时放”。

       真正的自由,不是无节制地使用工具,而是有能力驾驭工具,让它为自己的成长服务。这,正是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礼物。(据新华社、浙江桐庐中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