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型令”引发学生“头”疼
教育的目的不是打造“千篇一律的标准件”

       新学期,多地中学的“发型令”引发热议。河南某中学要求男生统一留平头、女生必须齐耳短发,还附上标准发型示意图;山东一所中学更细化到男生“前不遮眉、侧不碰耳、后不越颈”,女生过衣领的头发必须扎起——这些近乎“标准化”的规定,让刚返校的学生瞬间陷入“理发焦虑”。

       有家长吐槽,为了符合标准,带孩子一天内跑了三家理发店;也有学生委屈地表示,留了多年的长发被迫剪掉,对着镜子哭了好久。

       本该充满期待的开学季,却因一头头发变成“大型整改现场”,这让不少人疑惑:学校的教育重点,难道变成了“管头发”?

       整齐发型=好成绩?

       学校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面对质疑,学校给出的解释看似合理:统一发型能规范行为、提升精气神,还能避免学生因发型攀比分心,杜绝“奇装异服式”不良风气。可这些理由,仔细推敲却漏洞百出。

       把“精气神”和发型画等号,本身就是对学生精神面貌的片面解读——难道留长发的学生就没有专注力,留平头的学生就一定爱学习?

       更缺乏依据的是“提高成绩”的说法:学生的成绩取决于课堂效率、学习方法和兴趣引导,与头发长短没有半分关联。

       更关键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塑造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发型是他们表达个性的重要方式。强制统一发型,本质上是用“整齐”扼杀个性,不仅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更会让孩子失去独立审美和自我表达的勇气。

     “一刀切”管理

       是教育初心,还是懒政思维

       这场“发型争议”的背后,藏着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

       支持“发型令”的学校,本质上延续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标准化”思维——把学生当作需要统一管理的“产品”,认为减少外在差异就能减少干扰,却忽视了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

       可“发型令”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既没有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也没有考虑到个体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懒政”:不愿花心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反而用简单粗暴的规定逃避教育责任。

       更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一部教育法规对学生发型作出明确限制,学校单方面的“发型令”,其实已侵犯了学生的基本权利。

       走出“发型困局”

       教育该如何回归本质

       要解开“发型令”的死结,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跳出“管控思维”,真正回归教育的初心。

       首先要转变观念:教育不是打造“千篇一律的标准件”,而是培养“独一无二的人”。与其在头发长短上纠结,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设置上,让学生在学习和兴趣中找到自我价值。

       其次要学会倾听:制定校规时,不妨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协商小组,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比如可以划定“审美底线”,禁止怪异发型,同时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既避免了攀比,又保留了个性。

       最后要做好引导:通过文明礼仪课、审美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让他们明白“美”不在于发型新奇,而在于整洁得体、自信大方。用正向引导替代强制规定,才能真正让教育充满温度。

       教育的本质,是用尊重和包容守护成长,而非用规则和限制束缚灵魂。希望“发型令”的争议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学校反思:比起整齐的头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

       专家建议

       听听学生与家长的声音

       事实上,《中小学生守则》仅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并未对发型长短作出硬性限制。现实中,许多学校自行加码,推出所谓“标准发型”,并配上示意图,要求层层把关。这类“一刀切”的做法,往往缺少讨论和协商,而是强制推行。

       专家也表示,学校在具体教育、管理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穿着打扮、文明礼仪的教育,比如禁止染发、化浓妆等,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提出不要留太长的头发等,这些合乎情理的校规要求,通常会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学校制定发型等仪容规范的关键,在于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意见,避免苛刻、过分的要求,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不必要的争议,找回教育的从容与温度。(本版文字综合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