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糖尿病,不少人觉得这是“老年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可实际上,如今糖尿病正悄悄盯上各个年龄段的人,尤其是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重油重糖的群体。其实,糖尿病在早期并非毫无踪迹,只要我们学会在家自查“蛛丝马迹”,就能尽早发现异常,为健康争取时间。
“三多一少”
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最典型的早期信号,就是大家常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降低。这可不是简单的“能吃能喝”,背后藏着身体的异常。多尿,是因为体内血糖过高,肾脏在过滤血液时,无法完全吸收多余的葡萄糖,导致尿液中糖分增加,带走大量水分,让人频繁想上厕所,尤其是夜间起夜次数变多。多饮则是多尿的“连锁反应”,身体流失水分多了,自然会频繁感到口渴,就算喝了不少水,口干的感觉也很难缓解。
多食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让人总想吃东西,可即便吃得多,体重也不见涨,甚至还会下降,这就是“一少”。因为身体不能用葡萄糖供能,就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时间一长,体重就会莫名减轻。
如果最近突然出现这几种情况,尤其是没刻意减肥却瘦了好几斤,就得留个心眼了。
关注细节
这些“小毛病”别忽视
除了“三多一少”,身体还有些不显眼的变化,也是糖尿病的早期提示。比如皮肤总爱出问题,脖子、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发黑,像没洗干净一样,这可能是“黑棘皮病”,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而胰岛素抵抗正是Ⅱ型糖尿病的前期表现。还有人会反复长疖肿、毛囊炎,伤口也比别人难愈合,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免疫力和血液循环,让皮肤修复能力下降。
眼睛也可能发出信号,看东西突然模糊,尤其是看近处时不清楚,休息后也没好转,这可能是血糖波动导致晶状体渗透压变化,暂时影响了视力。如果是中老年人,还要留意是否有白内障、青光眼的早期症状,这些眼病也可能与糖尿病相关。
另外,手脚发麻、刺痛也别大意。血糖长期偏高会损伤周围神经,刚开始可能是手脚末端感觉异常,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出现感觉减退,哪怕被烫伤、扎伤都没太明显的感觉,这时候更要及时检查。
在家测血糖
这些细节要做好
想自查糖尿病,测血糖是很直接的方法,在家用血糖仪就能操作,但测的时候有几个细节得注意,不然可能影响结果。首先是测血糖的时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有参考价值。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没吃东西后测的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mmol/L,如果多次超过7.0mmol/L,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2小时后测的血糖,正常应低于7.8mmol/L,超过11.1mmol/L也要警惕。
测之前要做好准备,用温水把手洗干净,别用酒精擦手指,不然可能刺激皮肤,也会影响测量结果。采血时别挤手指,不然会把组织液混进血液里,让结果偏低。建议多测几次,比如连续3天测空腹和餐后血糖,结果更有参考意义。要是家里没有血糖仪,也可以观察自己的“血糖反应”,比如吃完甜食、米饭后,很快就觉得饿,还伴有心慌、手抖,这可能是血糖波动大的表现,最好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这些人群
要重视早期自查
糖尿病不是突然找上门的,有几类人属于高危人群,更要做好自查,早发现、早干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40岁以上的人,随着身体代谢变慢,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建议每年至少测一次血糖。还有超重或肥胖的人,尤其是肚子大的人,腹型肥胖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更容易出现血糖问题。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也要注意,如果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自己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从年轻时就要养成定期自查的习惯。另外,怀孕时得过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以及长期缺乏运动、爱吃高糖高脂食物的人,都是糖尿病的“重点关注对象”,别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重视。
其实,糖尿病的早期自查并不复杂,只要多留意身体的变化,掌握简单的检测方法,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要是自查时发现异常,别自己吓自己,也别拖着不管,及时去医院做糖耐量试验等进一步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记住,早发现、早调整生活方式,甚至比吃药更重要,毕竟对糖尿病来说,预防和早期干预,永远是最好的“治疗”。(温州市瓯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