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
跨越千山守护妇幼 她收到哈达
但科谛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日前,在石渠县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康复出院的吉机(化名)与家人为对口帮扶石渠县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陈韵送上了哈达和感谢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正是在这样一位做事认真、言语温和的大夫的帮助下,我和孩子才能平安渡过这一关。” 

       高原上演“生死救援”

       21岁的藏族产妇吉机,在腹痛10多个小时后赶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产科团队在陈韵的指导下开始助产。因为是第一次经历分娩,漫长而煎熬的待产让吉机焦虑难安,陈韵陪在床旁监测产程,并为她加油打气。

       在顺利娩出胎儿后,吉机子宫收缩乏力出现“大出血”。情况危急,陈韵立即启动产后出血二级预警,面对医院缺乏强效宫缩止血药品,陈韵第一时间上报,组织人员就近取药,并用双手持续按压子宫、填塞纱布进行止血。虽双手因持续用力而酸痛颤抖,但陈韵不敢有丝毫松懈。25分钟后药品终于送到,在精准的处置和及时的用药后,汹涌的出血被成功控制,总出血量1000ml的险情终被化解。陈韵带领团队用专业与坚持,在高原上演了这场生死救援。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然而,这场成功的急救,并未让陈韵感到轻松。在她对口支援石渠的5个多月里,像吉机这样因当地生育习惯和信仰影响、缺乏产检支撑,最终需要急救的孕产妇,她已成功处置了50起,每一次惊险抢救的背后,都暴露出提升当地医疗能力的迫切性。“如何用技术填补诊疗缺口,把经验变成种子留下?”这是陈韵对口支援工作期间重点思考的问题。

       于是,陈韵与医院“传帮带”小组搭建起培训和带教体系,将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同时针对当地医护团队技能和经验不足的问题,着重开展临床指导和实操演练,帮助受援单位提升独立开展诊疗、急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