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减肥总失败 或是脂肪在反向努力
□沙雯君

       暑期快要结束了,立志要在夏天减肥的小伙伴们都成功了吗?相信不少人已经接近放弃了,甚至还会把“锅”扔给易胖体质。前不久,有这样一种说法很流行,大致内容是:“含一块苏打饼干30秒,看能不能尝出甜味,就能判断自己是不是易胖体质!”这个方法看起来还挺简单的,但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从原理、研究、机制三个维度,把它科学拆解。

       苏打饼干测试体质靠谱吗

       简单说:不靠谱。

       味觉与代谢能力无直接关联。尝不尝得到甜味,主要取决于口腔酶的多少;咀嚼时的饼干湿润程度;有没有味觉迟钝、鼻塞、饮水量不足等干扰。而这些跟是否容易胖、脂肪细胞怎么运作、胰岛素是否灵敏……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唾液淀粉酶活性并不能预测肥胖风险。有研究发现,不同人群唾液淀粉酶基因(AMY1)表达不同,可能会影响对淀粉的消化效率。但这顶多影响我们吃米饭、面条之后的血糖升高速度,而非决定是否囤脂、是否燃脂、是否瘦得快。

       代谢快不快,靠的是基础代谢率(BMR);肌肉比例;激素调节(如瘦素、胰岛素、甲状腺素);脂肪细胞的数量与状态;还有每天摄入、消耗的总热量。

       因此,一个30秒的含饼干测试根本无法反映这些机制。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存在,但它不是玄学上的“命中注定”,而是身体结构+代谢反应的综合表现。科学上,影响“易胖”的因素主要有——

       遗传因素:基因决定了脂肪细胞的数量与类型,基础代谢率差异可达20 以上。

       激素调节:胰岛素抵抗、瘦素不敏感,会让脂肪更易合成、难动员。

       神经机制:压力激素(皮质醇)会促使脂肪在腹部堆积,形成内脏脂肪。

       体成分:肌肉少、脂肪多的人,静息代谢低。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构成差异,会影响热量吸收与炎症状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我们是否容易胖的“体质”。显然,这不是“含块饼干”就能测试的。

       减肥的真相藏在细胞里

       前不久,《Nature》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研究分析了超17万个脂肪细胞的行为变化,对比了健康、肥胖、减重三类脂肪组织状态,是目前最完整的人类脂肪组织单细胞图谱研究。

       研究发现,肥胖是脂肪组织“整个生态系统”的病变,不仅仅是“多了一点脂肪”。

       肥胖脂肪组织的变化包括:脂肪细胞变大,压迫血管,造成供氧不足;诱发细胞衰老,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和前体细胞;产生大量SASP(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如IL-6、TNF-α,导致慢性炎症;免疫细胞(如M1型巨噬细胞)大量浸润,造成免疫紊乱;基因调控网络被重构,使脂肪组织脂质储存能力增强。

       一句话总结就是:胖不是“吃多了”,而是“组织整体坏了”。

       那减肥能“逆转”这些损伤吗?好消息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而且速度超出预期。在减肥状态下,研究观察到脂肪组织的积极重塑表现:脂肪细胞体积缩小,组织张力减轻;p21等衰老标志物下降,细胞“返老还童”;炎症水平下降,SASP减少;代谢通路恢复,如脂解、β-氧化通路激活;组织变得更“年轻”、更活跃了。这也解释了:科学减重不仅让我们瘦下来,更是从内部重建我们的代谢状态。

       为什么有些人减肥后又反弹了?研究也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减肥不能完全“重置”脂肪组织的记忆。尤其是:免疫细胞的“活跃记忆”仍保留;某些细胞仍保持“炎症预警”状态;基因表达网络部分固化,可能容易被重新激活。这意味着减肥后如果恢复高糖高脂的生活方式,“反弹”会比第一次胖得更快、更狠。

       科学减肥建议

       最后,给大家6条减脂建议:别追求快速减重,让组织有时间重塑;抗阻+有氧结合,不仅燃脂,还能激活有益细胞因子;多吃抗炎食物(如鱼油、深色蔬菜、坚果),降低SASP产生;控制慢性压力,管理皮质醇,避免因情绪刺激暴饮暴食;规律睡眠,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和瘦素水平;减肥成功后继续坚持,哪怕只是每周测1次体重、走路5000步,也比“完全放飞”强。

       真正的“易瘦体质”,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活方式、细胞机制和代谢状态长期优化的结果。减肥不是瘦下去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全系统的重启。(据上海科技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