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正确认识血透 打好这场“持久战”
□杨洁

       当听到医生说“可能需要透析”时,大多数肾病患者可能会显得恐惧、迷茫和无助。仿佛“透析”二字自带“生命倒计时”的标签,意味着生活质量将崩塌。其实,并非如此。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揭开血液透析的神秘面纱,让大家正确认识这项生命支持技术。

       肾脏和血液透析的作用

       人体肾脏有几大核心功能,一是清除“垃圾”和多余水分,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毒素(如肌酐、尿素氮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二是维持电解质平衡,调节血液中钠、钾、钙、磷等矿物质的浓度保持机能稳定;三是调节血压,肾脏分泌一些激素管理血压高低;四是促进造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贫血。

       当肾脏被损坏、无法工作时,体内的“垃圾”和水分就会越积越多,电解质变得混乱,最终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浮肿、乏力、瘙痒等,这时候血液透析可能就得登场了。

       血液透析是干什么呢?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一台机器(透析机)和一种特殊的过滤器(透析器,也叫“人工肾”),暂时替代我们衰竭的肾脏工作,完成“清洗血液”的任务:血液在透析机泵的推动下流入透析器内部的纤维管,管外流动的是与人体体液成分相似的透析液。血液中的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会通过半透膜上的小孔移动到透析液中被带走,而透析液中的有益物质(如碳酸氢根)则会进入血液,从而纠正酸中毒,并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净化后的血液再经另一条管路回输到人体内。

       血透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监测血压和按时服药: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磷结合剂、促红素等药物,并每日监测血压,做好记录。

       保护血管通路:内瘘是“生命线”,透析结束后4~6小时内,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穿刺点接触水;每日多次用手触摸瘘管部位,感受是否有“震颤感”(像猫喘气的感觉);用耳朵贴近或用听诊器听是否有“沙沙”的血管杂音,这是内瘘通畅的标志。如发现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局部红肿、疼痛、有分泌物,请立即就医。同时避免压迫瘘侧手臂,严禁在瘘侧手臂测量血压、抽血以及提重物。

       严格控制饮水量:两次透析期间体重增长最好不超过干体重的3 ~5 。喝太多水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衰、浮肿,透析时大量脱水也会带来不适。尤其注意,所有进入口中的液体(汤、牛奶、果汁、茶水、稀饭等)都要算作饮水量。

       饮食注意三限一补:一是限钾,少吃高钾水果(如香蕉、橙子、橘子)和蔬菜(如蘑菇、土豆、紫菜),防止高钾血症。二是限磷,少吃动物内脏、坚果、碳酸饮料、加工食品,防止皮肤瘙痒和血管钙化。三是限盐,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减轻口渴。四是补充优质高蛋白饮食,透析会丢失部分蛋白质,需补充肉、蛋、奶、鱼等优质蛋白。

       打好血透这场“持久战”

       血液透析除了穿刺时的轻微刺痛外,透析过程本身是不痛的。很多患者在规律性透析适应后,透析过程中可以看书、听音乐或安然入睡,透析后食欲恢复、体力增强、浮肿消退,回归正常生活,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因为肾脏功能衰竭是不可逆的,就像近视了需要戴眼镜一样,必须通过透析完成肾脏的工作,这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只要医患共同携手,打好这场“持久战”,患者就能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患者要保持积极心态去勇敢面对。情绪对病情影响巨大,多与家人、医生、病友沟通,接纳现实,积极面对。抑郁症是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切勿逃避、讳疾忌医。

       血液透析已是一项非常成熟和安全的治疗技术,它或许改变了患者原有的生活节奏,但也是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的新起点,会赢得更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和继续欣赏世界的机会。只要正确面对并积极治疗,血透患者的生活同样会精彩。 (德阳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