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胆囊结石 小疾病大隐患
□王明

     “以前总以为胆囊结石是个小毛病,体检出来也没引起足够重视,没想到几年时间就变成胆囊癌晚期”——在临床诊疗中,许多胆囊癌患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惋惜。

       好好的结石为何会发展成癌症?而且前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有句俗语说得好:“会咬人的狗不叫唤。”不叫唤的狗看似无害,却可能突然发起攻击;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是如此,它不会让人感到疼痛不适,却潜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大家不要把自我的主观感受和疾病的轻重缓急画等号,这是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胆囊结石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胆管呈树枝状,枝条末端存在许多肝细胞。肝细胞会产生胆汁,如同小河入江一样,汇流到胆囊这个“蓄水库”里。当我们吃完食物(尤其是油腻食物)后,胆汁就会从胆囊里流出来,跟食物充分混合,以消化掉它们。如果长期进食高油、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或者经常饮食不规律,比如不吃早餐,就会导致代谢异常,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为何发病率高

       临床数据显示,胆囊结石的人群发病率超过10 ,这就意味着,100个人里面就有10个人存在胆囊结石,有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达15 。这一高发病率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过量摄入高油、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导致代谢的异常,进而引发胆囊壁的病变,这时候“息肉”“结石”都可能找上门。胆囊结石还比较偏爱女性和肥胖的人,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有些胆囊结石甚至呈现地域性、家族性发病,笔者甚至见过一家6口人全部因胆囊结石而进行了手术治疗的病案。

       警惕小毛病拖成癌

       当人体出现胆囊结石后,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大问题”,比如:

       引起梗阻性黄疸,变成“小黄人”。小石头很难在胆囊里面乖乖待着,往往会随着胆汁到处流动。如果不巧刚好卡在了胆总管里,不仅会引发疼痛,还会把上端分泌出来的胆汁堵住,造成胆汁反流,导致梗阻性黄疸,这时候患者可能会变成一个“小黄人”。

       诱发胆源性胰腺炎,导致胰腺被“吃掉”。人体的胰腺和胆总管共用一个出口。如果石头不巧卡在了这个出口,胰腺产生的消化液便会被堵住。这时候胰酶就会腐蚀胰腺自身,导致胆源性胰腺炎。

       反复刺激胆囊,导致胆囊癌变。有些小石头看似比较“听话”,待在胆囊里面不痛不痒,但是反反复复会引起增生和变异,逐渐发展为癌症早期。一般来说,早期胆囊癌也可能不会出现不适症状。等到癌症晚期,癌细胞不断扩张,把肝脏全部侵犯,把肠道堵住,人体出现相应症状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因此,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反而更需要重视。

       保胆or切胆,如何选择

       对于胆囊结石,保胆取石,目前主流医学界是不推荐的。保胆取石,就如同在庄稼田里除草,割了还是会不断地生长出来。并且反复的炎症和刺激,会加速形成胆囊癌。很多人都会有个疑惑,我没有胆囊了怎么办?切除胆囊,那我不是就少掉一个器官吗?其实真不用担心。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肝脏就像一块生产庄稼的田,胆囊就如同暂时储存庄稼的小仓库。小仓库坏了,并不影响你吃饭呀!直接把庄稼搬回家就好了。

       还是那句话,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并且有外科手术指征,请及时就医切除它,防未病,治早病,不要把疾病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四川省肿瘤医院 肝脏移植中心·肝胆胰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