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南通市中医院专门针对亚健康状态开设了专病门诊,专治各种“不得劲”,包括精力下降、气短懒言、入睡困难等“没到疾病程度却浑身不适”的症状。没想到门诊一经上线就异常火爆,每天早上8点放出的60个号,很快就被抢空。同样让人意外的是,就诊人群里除了中老年人,常年熬夜、被高压工作困扰的年轻人成了主力军。
为何年轻人成了“不得劲”的主力军?
表面上看,这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失控。在快节奏的当下,年轻人白天被高压工作耗尽精力,忙得连轴转,神经时刻紧绷着。到了晚上,为了从工作的“挤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碎片时间,又陷入“报复性熬夜”的怪圈——刷短视频、追剧,看似是放松,实则让本就透支的身体雪上加霜。次日拖着更疲惫的身躯,哪还有力气运动?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此形成。饮食上,奶茶成了“续命水”,外卖是“日常餐”,早餐吃不吃无所谓,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掏空,亚健康症状接踵而至。
深层次看,这更是一种社会病的集中体现。“996”工作制、职场内卷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济压力让年轻人不敢停下脚步,工作与社交需要又迫使他们时刻“在线”。长期处于紧张与焦虑状态,神经紧绷如弦,这些压力不会凭空消失,最终都转化为身体的沉重负担,外显为“亚健康”症状——“浑身不得劲”,成了年轻人向社会无声的“求救”。
这盏健康红灯,首先为每一个年轻人而亮。身体从不会说谎,“不得劲”的种种感受,就是最直白的警示信号。
这盏红灯,也是为整个社会而亮。当年轻人的群体画像从“生龙活虎”退化为“脆皮”;这种反常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不是生活方式、工作文化出了问题?“内卷”让休息成了奢侈品,“快节奏”文化逼得人无暇顾及健康,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让年轻人在追逐中弄丢了身体本钱。
南通市中医院开设“不得劲”门诊的做法值得点赞,它精准捕捉到现代人“没到疾病程度却浑身不适”的尴尬痛点,用专业中医调理和健康咨询,为陷入“不得劲”困境的人们,提供了一条疗愈通道,是医疗服务逐步向贴心化、精细化迈进的体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一切的基石。“浑身不得劲门诊”亮起的红灯提醒我们,照顾好自己,从来不是小事。前行路上,我们要握紧健康的“方向盘”,别让“不得劲”拖垮了人生下半场。 (据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