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医者身影温暖了雪域。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以技术突破、规范管理筑牢当地医疗根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用仁心守护唇腭裂患儿的微笑。不同的帮扶路径,同样的医者担当,共同书写着跨越山海的健康承诺。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多维度助力白玉县医疗能力升级
今年1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选派麻醉手术中心主治医师陈远旭,肝胆外科、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张贯博等医疗骨干,组成“传帮带”帮扶医疗队,远赴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医疗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当地实际需求,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维度举措,助力白玉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雪域高原的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技术突破,缓解患者病痛
陈远旭在帮扶期间,发现白玉县人民医院尚未开展术后镇痛服务,许多患者尤其是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明显。他迅速引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有效缓解了患者术后疼痛,并推动了门诊无痛麻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等技术的常规开展。2025年第一季度,医院麻醉手术完成量环比显著增加,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肝胆外科和血管外科方面,张贯博则聚焦当地高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他通过病例分析、远程多学科会诊等方式,强化血栓早筛早治。与此同时,依托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张贯博组织远程培训,帮助当地医生掌握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救治技术,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质量。
业务培训,提升实战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远旭与两名年轻医生签订“师带徒”协议,量身定制培训计划,从气管插管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逐一进行指导。张贯博则通过日常查房、手术示范、病历书写指导等方式,提升当地医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
两位医师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内容涵盖麻醉基础知识、手术应急演练、病历书写规范等。陈远旭还为手术室护士开展术中停电停氧应急预案及新生儿复苏等应急技能培训,张贯博则通过远程教学,将学科先进技术引入白玉县。
规范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陈远旭参照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标准,对白玉县人民医院麻醉科的授权文书、药事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梳理,规范科室管理。张贯博通过“三基三严”培训,实现病历书写甲级率100 。
在保障医疗安全方面,针对当地肺结核患者较多的情况,陈远旭组织全科培训麻醉机回路消毒技术;张贯博则参与疫苗保障工作,深入当地学校宣讲疫苗接种知识,为当地学生筑起免疫防线。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传帮带”帮扶工作,以技术为纽带,以人才为核心,实现了“帮扶一院、带动一片、惠及一方”的初衷。截至目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传帮带”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陈远旭推动术后镇痛技术让患者告别痛苦,张贯博引入的血管外科技术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生机。他们的努力不仅填补了白玉县多项医疗技术的空白,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化对口支援,聚焦白玉县人民医院的发展需求,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魏敏)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面锦旗背后的“微笑守护”
近日,一面绣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跨越千里,从甘孜州炉霍县的高原牧区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动容。这面锦旗,不仅是患儿家属对医护的真挚感谢,更映照出对口支援路上“大爱无疆”的坚守与接力。
故事还得从去年说起。2024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选派口腔科医学博士邓丽嘉加入对口支援暨“组团式”帮扶炉霍县人民医院医疗队,奔赴平均海拔3500米的炉霍县。初到高原,邓丽嘉便被当地唇腭裂患儿的处境牵动心弦——由于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孩子因面部畸形难以正常进食、说话,更在成长中背负着无形的心理压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微笑”成为医生扎根高原的信念。
2024年6月,唇腭裂公益救治行动在炉霍县人民医院成功启动,邓丽嘉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不仅为多名唇腭裂患儿成功实施修复手术,更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将先进的口腔诊疗技术和手术规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
自该公益项目启动以来,邓丽嘉便以志愿者身份数次走进高原,她背着便携检查包,独自肩负筛查重任。用脚步拓展公益的宽度,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护理,从基础操作到疑难处理,她用耐心与专业为当地医疗队伍“充电赋能”,让技术的种子在雪域高原扎下根来。
援助任务结束后,邓丽嘉对唇腭裂患儿们的牵挂从未停止,持续关注着唇腭裂儿童的术后恢复情况。
“如果不是你们,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送锦旗的患儿家长眼含热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从援助医生在高原上的默默坚守,到医院持续多年的对口支援接力;从单个病例的成功救治,到当地医疗技术的整体提升,这场跨越千里的医患情,正是医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口支援工作中“技术帮扶+情感联结”的深入实践。对口支援既是承诺的践行,更是温暖的延续。 (廖婷)